
2月6日晚,花木之乡柏加。技术员们在将苗木装车,运往外地销售。图/刘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湖南是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务之急是要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全国花木之乡——浏阳市柏加镇,勇于面向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域优势,全面进军花卉苗木产业,全面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花卉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开发。这一建设样本,是一次城郊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
前日下午,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赵汉先那台价值20多万元的丰田佳美车停在家门口。记者说,“花农们真有钱!”他呶呶嘴,对着坪前一株粗壮的罗汉松说,“这棵树别人开价80万元,没卖!”还有,早几天,村里一位花农用两棵树换回了一台宝马车。
44岁的赵汉先,一位靠种植苗木致富的中国新型农民,在其成功路上面临了两次艰难而智慧的抉择。
种水稻还是种柑橘
上世纪90年代前,村里都种水稻。在赵汉先的记忆中,种田真的很辛苦,一年忙到头,“生活就是混口饭”。当年20多岁的赵汉先不甘如此平庸。村民每家都有小部分旱地,赵汉先从省里购回了来自日本的宫川早熟蜜橘苗,他把树苗种在屋旁。果树3年后挂果了,而且收到的回报远远高于水稻。赵汉先非常兴奋,他准备把部分水稻田改种柑橘苗。
“当时很多人反对,说水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人都得吃五谷杂粮,不能把柑橘当饭吃。闹得很僵,有的还说我不务正业,要把树苗扯掉。”1988年10月,赵汉先的柑橘大丰收,产量达到1万多斤。“以前反对我的人,都不说话了。”
种柑橘还是种花木
村民都跟着赵汉先兴奋起来,改良稻田,种植橘树。宫川、兴津、尾张、立间……早熟、迟熟品种全部排到了田间地头。
“种柑橘受益后,农民的收入全部翻了一番。”这时,大家议论的都是柑橘种苗培植技术、高产技术、品种改良技术等。
渡头村村支书易树光掰着指头对记者说,“我们村里的技术员可能在全国都排得上号,有高级职称的70多个、中级职称的100多个,初级的就不要提了。都有省劳动人事部门发的红本本。”
1992年,一场特大冰冻使渡头村数千亩柑橘园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讲,村里的柑橘树在当年死绝了!”赵汉先说。村民们欲哭无泪,望着空旷的土地无计可施。
“我在省城看到许多单位栽了绿化苗木,而且省委大院的许多大树都是我们村里人栽的,我就把目标瞄准了种植绿化苗木。”但是,和上次一样,赵汉先的举动又遭到了村民的质疑。
赵汉先说,“对于种过柑橘的人而言,转行种苗木,那叫做驼子作揖——起手不难。”不到3年时间,赵汉先在自己的几亩地上种上了红檵木、樟树、罗汉松、广玉兰、桂花、金叶女贞……“当时,一个红檵木盆景就能卖到3000多元,而1万斤柑橘才能卖到这个价钱。
去年,赵汉先租了10多亩地建起了一个精品园。他说,那里面最便宜的花木都要好几千元。
城市生活还是农村生活
赵汉先的家被一片罗汉松、金桂树包围着,同行者笑言,“应该说他家是被钱包围着”。
这是一套平房,但装修绝对有着城市风尚。赵汉先说,之所以没修楼房,就是因为喜欢房子卧在树木花丛中的感觉,这是城里人难以享受到的生活。记者走进赵汉先家,进门就是客厅,真皮沙发、落地空调、大屏幕等离子超薄电视机。他说,这种摆设在村里极为普遍。
赵汉先每天都要到园子里转一转,“一天不知道要转多少圈,反正转不厌,花草树木都是有感情的,越看越喜欢。”园子里整理得很干净,几乎找不到一根杂草,空地上整齐地种着大蒜、上海青。“要是秋天来的话,白露季节,桂花香气非得把人留着住几晚。”
柏加镇的花木早已名声在外,销售几乎不用操心。“我只要操作电脑,就找到了市场,苗木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再用电脑传递出去,一场与江浙老板的交易就基本搞定了。”
早几年,赵汉先的很多朋友劝他搬到城里住。赵汉先说:“城里有这样的庄园?有这样好的空气?有这份与大自然心息相通的感觉?”赵汉先还反复说,村里民风淳朴,心境都被一草一木熏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