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商人动态 | 园林商人区 | 商人专访 | 经营之道 | 第一桶金  | 前车之鉴 | 经典案例 | 商贸首页
第一桶金More...
·德兴农民的“华丽转身” 种苗木带..
·寻甸:农民马兴明将荒山变成花果..
·宁国苗农在网上销售苗木 年成交额..
·大棚花圃搬进城 真金白银进腰包..
·广西:荔浦县种植花卉苗木 增收6..
·新疆农户靠“生态树苗”致富(图..
·流动的花影飘逸的暗香 小花坊带你..
·天津西青“花娘子”日子过得香 靠..
·农村大学毕业生回乡当“养花郎”..
·大学生育出科技苗 苗木科技含量高..
前车之鉴More...
·农民致富的“绿色宝库”——临安..
·沈阳:鲜花价格跳水 清明节后囤花..
·花卉苗木“卖出去是财”带动3000..
·企业主青睐“绿色创业” 上饶县3..
·成都:捆绑发展花卉产业 五区县花..
·只要能吃苦 返乡照致富 卖花大哥..
·汤河镇花卉苗木网上热销 带动300..
·台湾花卉园艺考察团赞叹如皋:“..
·记福建省漳州市花卉协会——做花..
·草切花市场回顾分析:需求增速缓..
经典案例More...
·新疆两名男子让荒山变绿 十一年坚..
·临安种子种苗工程“结”出致富“..
·玉山抢占世博会商机 花卉苗木将源..
·杭州农产品进京推介 与北京农商签..
·昌吉玛纳斯百种花卉年收千万
·山东南高庄黑松育苗致富记—推广..
·台山富贵竹 出海闯世界 预计今年..
·四川花木行情:3月市场回暖 下月..
·原本各自卖花如今合伙种花 为致富..
·山东莱州:3.5万株核桃苗将成农民..
  园林商人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赣榆:基地+农户+企业模式 合作致富10万农户
来源:连云港网  日期:2009-4-16
    苏北赣榆县按照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采取基地+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县18个镇已创办养殖合作社45个、种植合作社127个、农产品加工合作社130个,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达3万多人,出资总额近2亿元。2008年撮合农副产品交易额15亿元,辐射带动10万农户增收近2亿元。

    近年来,赣榆县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20万亩、畜牧基地饲养量70万头、禽类基地饲养量600万羽、水产养殖基地面积28万亩,已初步建成四大板块经济,即东部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及育苗基地,西部丘岭山区的茶叶、水果种植基地,西北部地区的畜牧养殖基地,中南部地区的草莓、蔬菜种植基地,并形成沙河设施蔬菜、墩尚草莓种植、金山茶桑、欢墩芦笋种植等10个市级特色镇。其中,以柘汪、石桥、海头、青口、宋庄、罗阳6个沿海镇为主的水产育苗基地,到2006年底时,就拥有海水养殖育苗场190个、育苗水体18.81万立方米,年培育对虾苗249550万尾、河蟹育苗94.1吨,2168个塑料扣蟹育苗大棚,繁育扣蟹育苗76.3吨,一度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华绒蟹育苗基地。

    赣榆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是由共产党员领办的。如由共产党员乔宗礼创办的赣榆县泥鳅养殖合作社,就带动墩尚镇徐庄、岳韩、牛河等7个泥鳅养殖专业村3000农户同发泥鳅财,2008年泥鳅养殖总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总产量1.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户均纯收入超万元。有的是由农村经纪人创办的。如由黑林镇板栗经纪人阮洪河创办的全省第一家板栗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80人,拥有固定资产260万元,入社板栗面积5000多亩。每年,他订单收购板栗6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万元,为社员增加收入40多万元。还被连云港市破例评聘为高级经济师职称。有的是由民营业主带头兴办的。如厉庄镇民营业主徐圣田,2005年牵头成立了绿田农民经济合作社,引导西陡岭村480户农民提供1500亩土地入股,及周围6个村的220户农民拿出100万元现金入股,进行脱毒五彩地瓜、鲜食彩糯玉米等食品加工,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入股农民每人每年可获纯利2000元。更多的是由镇村集体组织牵头兴办的。如班庄镇成立了由镇村两级负责牵头、协调,养殖个体大户、养殖技术能人、市场经纪人负责经营的夹谷山禽业养殖合作社,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种苗引进、市场销售等服务,带动300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赣榆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勃勃生机。

    稻草加工合作社让两万农妇点草成金

    赣榆县每年种植水稻30万亩,产稻草30多万吨。近年来,正当外地烂稻草成为包袱,焚烧稻草污染环境影响交通成为灾难之时,精明的赣榆人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邻近的临沂、青岛等蔬菜产区温室大棚,冬天需要草帘、草苫保暖,夏天需要草帘、草苫遮荫,而苏北鲁南水稻主产区的稻草价廉物丰,草制品加工技术简单易学,特别适合农家妇女干。于是,一些草编经纪人应运而生,自发引导、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利用秋冬农闲时节,在房前屋后、村头空地大搞稻草加工。去年秋,在县农机部门的帮助下,由董淑斌等30多名草编经纪人发起的赣榆县丰收草帘生产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主要负责当地草帘加工、销售并为草编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据悉,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仅稻草加工一项,2008年共消化稻草150万吨,创产值4亿多元,获利6000余万元,并就地安置2万多农家妇女就业。

    点草术让当地的稻草加工发展成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共有稻草编织机3000多台,带动墩尚、赣马、城西等镇半数妇女搞草编加工,每人日收入二三十元,一年可干8个月时间。青口镇拥有草编机300多台,近3000名农家妇女受雇成为操作工,她们人歇机不歇,昼夜加工,每天稻草吞吐量都在500吨以上,并带动400多辆机动车跨县、跨省收购稻草,高峰时每公斤稻草卖到三角钱。稻草变成“金条”,也引得徐州、日照等地的客商竞相加盟,投资兴办草编加工企业。今年,徐州市10多位客商,联合投资100多万元,新购置了400多台草编机,在墩尚镇兴办6家草编加工企业,新招3500名农家妇女从事草帘加工。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该镇还专门辟出20多亩空闲地,投入30多万元,兴建了一家草帘市场。每天有400多吨草制品从这里发往山东省寿光、文登、平度等地,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

    打工仔返乡创办花卉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

    寒冬时节,走进赣榆县金山镇赵湖村鲜切花种植大户朱新宁家的温室大棚,竞相绽放的非洲菊、百合、马蹄莲、康乃馨,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犹如置身花的海洋,芳香醉人。今年41岁的朱新宁,看上去要比同龄人年轻得多,言谈举止中透着儒商的气息。在村主任的介绍下,正在大棚内忙着采花的他,放下手中的活同我们交谈。“这几年,靠种植鲜切花全家走上了致富路。10年前家里只有几间普通的民房,现在不仅在县城买了房子,还买了私家车,家中彩电、冰箱等现代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要放在1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谈及这些,朱新宁脸上挂满了笑容。如今,朱新宁拥有15个鲜切花温室大棚,年纯收入20万元。朱新宁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均是农民,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收入又很低,生活非常困难。为减轻父母负担,朱新宁选择了外出打工。所幸的是头脑活络的他,当时就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肯定会有广阔市场。在南方鲜切花种植基地打工6年时间,他肯吃苦,虚心学技,并自购《绿化苗木的栽培、繁育与管理》、《花木病虫害防治》等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头脑,等待攒足资金回家乡发展鲜切花种植。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8年,朱新宁凭着在外打工多年的技术和资金积累,毅然返村承包20亩土地,建起10个鲜切花温室大棚。“当时建的鲜切花温室大棚,可不像现在这么好,那时全是用土垒的,每个大棚花费在1万元左右,种植的品种也只是非洲菊。”朱新宁全身心投入到温室花卉的管理中,并找来4名本村村民帮忙。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信念,他吃住全在大棚,一茬花种下来,人变得又黑又瘦,不过当年收入就达3万多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栽培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朱新宁不断增加鲜切花品种,从开始单一的非洲菊到现在的马蹄莲、百合、康乃馨、玫瑰、菊花等十几个品种。前些年又投资60余万元,翻建了15座现代化的标准鲜切花温室大棚,市场也由先前的市县开拓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大都市,部分鲜切花品种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10年来,朱新宁对每一个想种植鲜切花的村民都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和经验。去年春,在村委会的扶持下,他联合70多户花农注册成立了赵湖村花卉合作社,并顺利流转土地1000多亩,按照“猪——沼——花”的模式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80栋、扩大苗圃基地200亩,引进优质鲜切花种球30万株,并新建了鲜切花展示交易厅。到年底,合作社可流转土地2000亩,带动花农户均增收5000元。

    废旧编织袋购销合作社带起百栋小洋楼

    曾被人们戏称为“穷湖”的赣榆县门河镇苘湖村,靠废旧编织袋的购销、塑料颗粒的加工等这一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成全市闻名的文明富裕村。如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百户农民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100多农户银行存款或固定资产各有20多万元。说起这翻天覆地的巨变,村民们都夸合作社好,是废旧编织袋购销合作社让他们住上了小洋楼。

    苘湖村的废旧编织袋购销当成生意来做,那还得感谢村民刘振先、鲍玉果夫妇。最早是他俩骑着自行车,从周边的化工、化肥企业收购废旧编织袋,经清洗、分拣、整理后再转手出售,年收入2万多元。后来张维连、于学才等10多户农民也主动加盟,实现脱贫致富。这种自发创业的做法,也为村“两委”带领群众自主创业、强村富民打开了新的思路。很快,他们组织村里的大户带头成立了苏北鲁南地区首家废旧编织袋购销合作社,并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全村动员,多方组织货源。收购的范围从县内逐步拓展到全省、乃至全国20多个省市,每年购销编织袋超亿条。二是培养一批专业经纪人,确保购销渠道畅通。目前,全村发展纪经人三、四十人。三是兴办塑料加工企业,实现转化增值。全村庭院式塑料颗粒加工企业10余家,高峰时吸纳百余外村人前来打工,每年可使千余吨废旧编织袋、塑料颗粒货不出门先找“婆家”。

    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富、全村同致富。8名村组干部都从事编织袋购销或塑料加工,每户每年回收、加工、销售的废旧编织袋都在百万条以上。村支部因势利导,将他们与困难农户捆绑起来,组成致富联合体,共同闯市场,一道发大财。刘振先利用起步早、路子广、有塑料颗粒加工企业的优势,先后帮助刘振传、刘佃友等10多户村民从事编织袋购销,并与他们签订合同,优先回收加工他们购回的废旧编织袋,消除其后顾之忧。购销大户张为连专门在临沂市场租房开门市,为找不到销路的村民代销各种规格的编织袋。象这样的大户,全村有40多家。他们以传授经验、吸纳做工、包销产品、提供资金等帮、扶、带的方式,形成全村互动、全民创业、人人争先、户户致富的赶超氛围,将废旧编织袋做成全村最大的富民产业。如今,苘湖村废旧编织袋这一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也带动了刘门河、河东、河西、尚门河等村的广泛参与。目前,门河镇已发展塑料加工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为打造“航母式”购销加工群体,实现“共闯、共利、共盈、共富”,镇党委、政府还积极引导合作社,采取入股的方式,组建塑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并结合农村改水改厕,建设污水处理中心、垃圾中转站,实施集中整治,建设生态家园,真正变废为宝,富了农民,美了农家。
编辑:栀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