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30日消息:李建伟说:“文明只是一个中性词。”他反对沉迷于奇葩文化,模式、套路的景观设计,对荒野集体失语的现状深表忧心;他反对花费大量精力在城市内部小尺度的景观上,而忽视乡村、郊野,甚至更大范围的国土景观保护;他呼吁园林景观设计者要有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反对沉迷于小尺度的景观设计;他呼吁人应当与自然“划清界限”,要尽可能地还给自然我们侵占太多的空间。这就是李建伟,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东方易地及东方艾地总裁兼首席设计师。他的名声在业内如雷贯耳。而我却在一场关于《未来的风景园林》的演讲中,听到了太多的敢说感言与一针见血。在第六届艾景奖上的演讲刚刚结束,我有幸带着所有的疑问,采访了李建伟先生。
李建伟在第六届艾景奖现场发表演讲《未来的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网:刚才听了您的演讲,我在纸上记了很多,感觉您谈的观点都比较新,有些也比较尖锐,让我眼前一亮。
李建伟:今天的讲话里面可能有一些比较有争议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必须要说出来。也确实发现了这个行业里比较多的问题,但是有些东西说出来肯定是得罪人的,但不说出来就会得罪我自己,所以我必须要说出来。反正也都是真情实感,把自己想到的东西说出来,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这样对行业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中国园林网:我特别注意到,您提到了设计师要有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这个观点好像有一点颠覆性。
李建伟:是的,过去老师是这么告诉我们的:你适合做大尺度的就去做规划,不适合做大尺度就去做小庭院。但这是不对的。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有大视野,尽管你从事的可能是一个小尺度的项目,但是你不能局限于这个小的空间,你要考虑它怎样与外界联系,怎样和大的系统联系,它在这个大系统里面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这种视野是必须要有的,有了这个视野以后,逐渐你就能够从事更大范围的项目了。
有了这种尺度感,有了这种能力,你才能够做生态。生态不是只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做就行了,它一定是跟其他东西有联系的,生态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它的“联系性”。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连接的,如果生态断裂了,它就失去了生态的循环和交流,就失去了生态性。
候鸟是有迁徙路径的,动物也有它的生态范围,它要有地方去喝水、去游戏、去交配,对环境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人也是一样,如果把人关在一个小的城市里面,不让他出去,就会很不高兴。所以说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从小的视野里面,逐渐放大自己的视野,这样,你做的东西才会更生态,更适用于现代城市、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过去的园子,有一个很局限的地方,即基本都是封闭的。我们的古典园林,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基本都在围墙里面,都是封闭的。虽然说我们的古代也有小村落,小镇的这种布局,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很小的尺度范围内的。到了现代这个尺度,那些东西已经不够用了。特别是我们现在强调生态这个词,就更需要放大空间视野,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来认识细小的事情,这样才能把设计做好。
中国园林网:听了您的观点,我的理解更深了,另外,也觉得您的观点的颠覆性更强了。因为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复古,认为传统的园林艺术已经登峰造极,我们只需回归即可。但您的说法颠覆了这种观点。
李建伟:不管是中国的古,还是西方的古,我们都不应该重复。因为社会已经变化了,如果非要拽着社会走回头路,是徒劳无益的。比如说复古,无非是用这些混凝土去仿造过去的亭子,做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创意的,而且这个不需要设计,工匠就可以做。无论是从审美也好,还是从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方面来说,过去和现在都不一样了,我们针对的问题不一样,社会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复古,这是一个原则。
而且不要追风,即使是现在很潮的风格,你都不要去追。真正的设计不是跟着一个风潮就能做好的。真正的设计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内心的表达,都是属于个人的,无法复制的,甚至是你自己都无法复制的。这种理念一定要在脑子里生根,尽管我们有时候做不到,有时候多多少少会受一些外界的影响,比如有时候看一本书,看到好的创意,会自然地想到能不能在自己的设计里用。要摆脱这些东西是很难的。摆脱的唯一方法就是你真正理解了设计,你知道自己是被什么感动,通过设计你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任何时候,你画一个线条,画一个形态,画一个空间,你是为了表达什么,是你的心情。这样你就脱离了固有的什么风格,不管是新中式,老中式、古典式,新古典,都是过去的,与你无关。我们应该做的是每一个设计师都认认真真地考虑,今天这个设计摆在我的面前,我怎么样来看待它,怎么样来理解我跟这个土地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
还可以引申一点,就是设计师的工作是为业主服务,但设计创作不是为他人服务的。设计是自己的感受,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言。你要履行的合同是为老百姓、为你的甲方服务的,但是创作不是服务,创作是你自己内心的表达。那个创作就是你的真情实感,才是出自于内心的创作。相信如果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共鸣,因为真情实感的东西是最独特的,最有感染力的。
中国园林网:您在讲座中也谈到很多关于生态修复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不是目前的主流,是否是目前设计要考虑的核心的问题?
李建伟:是的。如果我们光是强调人与自然可以和谐,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人和自然过去是和谐的,人在几万年、几百万年之间,没有对自然造成大的破坏,是和谐的,是自然的一份子。但是今天的人,已经不能与自然和谐了,因为人类太聪明,技术太高明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毁灭地球。因此现在的人和自然已经对立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和自然设置边界,在一定的时空关系上与自然划清界限。对于一些重要的生态领域,真正纯自然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保护下来,不要让人类去干扰。
然后在人的生活范围之内,在我们的空间里面,应该要强调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要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规律,还有很多我们还没认识到,人认识自然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去学习,研究怎样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做到和谐。
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前面那个自然保护的概念模糊掉,强调什么天人合一,就变成了一个借口,就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可以去干扰的。我们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守护者和建设者的双重立场上面,这是你的责任,人道主义的责任。你要为这些土地上的动植物提供栖息的空间,再来谈你需要什么。我们现在占有的空间太多了,很多富人拥有几千平米的大房子,占有了极大的资源。其实人类的生活不需要这么多空间,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能让贪婪占领自然界。这个属于生态伦理,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大量地推广。就是要限制人的活动空间,限制人对财富的贪婪,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有权有势的人,你都不能逾越生态伦理的界限,才能做到好好保护我们的自然。
这就有点像本届艾景奖的主题——围墙。围墙并不是一个黑白问题,有的时候该有,有的时候该无,有的时候要设置界限,有的时候要消除界限,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中国园林网:生态修复这个概念,具体到您的项目上,是如何体现的?
李建伟:生态修复实际上是每个人的责任,不能说只有搞生态修复的人来搞,其他的人搞破坏,这肯定是不行的。过去很多项目是建设的人是搞破坏的,破坏完了再让别人来修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要让所有的人,在前端就保证不破坏,同时有修复的理念,在源头就要控制。所以说生态修复是每一个行业的人都要做的事情,包括做建筑、规划、水利、道路、景观,都必须有生态修复的观念。而且不要受所谓的行业的限制、边界的限制。比如我们做园林的,只在绿地里面搞修复,水生态就不管了,道路就不管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景观是协调所有这些东西的载体,所有的东西都是景观。
比如我今天讲的一个案例,就是通过一个水利项目,怎样做好当地的生态修复。一方面我们是解决水源问题,然后解决防洪问题,解决水质的问题,再解决景观的问题;然后还要给它带来产业。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只有全方位的服务才能给这个项目带来实际价值,如果你只是去清淤,仅仅是解决某一项问题,就得不到更多的价值体现,因为光做完这些,没有产业,没有景观,也解决不了防洪,那就没有现实意义。
所以景观设计要考虑全产业的综合效益,这样可以让当地既得到经济效益,又得到产业提升,又解决了环境问题。这是我们现在工作的一个方向。现在大量的都是这样的项目,就是不仅仅只是做过去所谓的园林,还要把设计延伸到经济里去,延伸到产业里去,因为这样做才能给当地政府、群众带来实际的效益,也是符合园林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人物简介:李建伟
1995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艺术硕士学位,美国注册景观规划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当代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生态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引领者,主张景观设计最大限度作到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平衡,以景观设计统筹城市规划、水利、交通、建筑等各项规划设计。现任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OL)首席设计师、东方易地、东方艾地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推荐阅读:
李建伟:未来的风景园林
李建伟:海绵城市 不得不说的事
李建伟:风景园林的内涵与外延
李建伟:保持CBD自然生态让济南景观和水系成引领和主导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