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太原:张家父子阳曲北山植树造林记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作者:徐麦丽 慈家伟  2018-5-4 15:09:57

眼下,正是植树的季节,在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阳坡村的北山义务植树基地,慕名而来的人们正挥锹铲土,栽下一棵棵树木,为龙城“添绿”。
  2017年,太原北山义务植树基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接待义务植树单位150多家,参加植树7000多人次,植树5万余株,被山西省绿委办授予“省城义务植树基地”称号;2018年,北山义务植树基地成为山西省“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国试点基地之一。
  人们可能不知道,在两年前,这里并不叫北山义务植树基地,也很少有人知道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4年前,来自吕梁兴县的张三迎带领全家老老少少,吃住在荒山。14年间,他们在方圆1400余亩的荒山上种植了约100万株树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家人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植绿了北山,为人们开辟了这片珍贵的绿。
  而今,站在山顶远眺,满山的梯田整齐划一,成片的树木长势正旺,曾经的荒山变成一片青山。张三迎的儿子张爱平感慨: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变成大树,千沟万壑披上绿色新装。我们张家两代人14年的艰苦奋斗,值了!
  “要想富,先种树” 从爷爷那辈起张家人就在种树
  4月17日上午,记者驱车沿着阳兴大道往东走,到了青龙古镇,再顺着一条土路走,根据“北山义务植树基地”的提示牌,绕着盘山路走了约6公里,就到了目的地。不远处,还有数十位慕名而来义务植树的人正挥锹铲土,忙着植树。记者在北山义务植树基地见到了张爱平,他80多岁的老父亲张三迎因年岁已高,今年不再上山,张爱平和妹妹、妹夫等人在呵护着这片绿色。
  张爱平一家是吕梁兴县人,在他8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种树。“当年,作为村支书的爷爷,还被评为植树劳模呢,他带着全村人都在种树。”张爱平说,从小,他就被爷爷的一句话所激励:“要想富,先种树。”那个时候,他还跟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理想——以后自己当了县长,一定把全县都绿化了。县长没当上,但是种树的梦想在生根发芽。后来因工作调动,张爱平来到太原。
  作为家中独子,1998年,张爱平将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城里,在身边照顾。平时,父母在家接送孙子上下学,一直到2004年,张爱平的孩子上了初中,不用再操心接送了,老两口清闲了下来。父亲想种树的念头一直埋在心里,张爱平看在眼里。终于,父亲和他商量,想找一块地方继续种树,张爱平没有反对,点头同意。经过多方选择,张三迎和张爱平选定了阳曲县泥屯镇阳坡村的棋子山,父亲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接手了当时的“四荒土地”(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父亲的这个决定,外人可能不理解,但家里人都支持。从此,张三迎带着全家人开始了在棋子山漫长的植树造林之路。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照顾树苗,张三迎就吃住在山上。每天,张三迎开着三轮蹦蹦车,到约3公里外的村里拉水,再回到山上给树苗浇水。然而,成片的油松种在山上没多久,就死了一多半。看着枯萎的树苗,张三迎很痛心,但他和孩子们并未放弃,继续补苗栽种。
  在山上,张三迎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春天,要栽树,14年的时间里,他和家人们共栽种了约100万株树苗;夏天,要修剪管理树木,发现种得不好、栽得不好的,要一棵一棵打理,否则影响树木成长,锄草不能打除草剂,一遍一遍地用锄头锄去;秋天,有大片的荒山需要修整;冬天,要在山里巡查护林,避免有山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张三迎和家人们在山间坚守着。
  在张爱平的印象中,家人的一日三餐很不固定,吃了上顿,下顿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了。最让他难忘的是,父亲和家里人很少添置衣物,在父亲眼里,鞋烂了还能穿,只要不掉下来就好;衣服很少买新的,因为呆在山里基本上不见人,不如省下来钱多买几棵树苗。
  14年种植约百万株树 张家人让荒山变翠绿
  谈起父亲植树造林的事情,张爱平说,很多人都问他们图了啥,辛苦十几年,什么都没落下,还欠了很多外债。“刚到这里的时候,可以说是‘三无’,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张爱平说,那个时候,没有路,父亲带着他们,就在山上的土路上奔走;没有水,父亲就开着三轮蹦蹦车去村里拉水;没电,父亲就找人架线接电。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一家人知道。
  有人议论说:“好好的一家人,不说找点其他事情做,放着舒服的好日子不过,为啥要搬到山里种树,真不明白图了个啥。”图啥呢?张爱平说,父亲一辈子将种树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这是他老人家的一种追求吧。看着父亲意志坚定,甚至在种树期间遇到种种阻拦和困难,都没有动过下山的念头,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着,作为子女我们也被他这种精神感染着。
  张爱平说,那个时候自己白天上班,下了班就来山上,帮助父亲逐个检查栽下的树苗成活情况。根据从小跟随爷爷种植树木学到的经验,想着把山上的土地修成一排一排的梯田,这样在浇水时就能减少水分流失。然而,找了很多修整土地的人,都因路途远、费用少而不愿意来。201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三迎添置了一台小型铲车,张爱平自学成才,学会了开铲车。
  张爱平指着眼前一片树林说,这里是最早开始种植的,当时种植的大部分是侧柏,因为侧柏比较耐旱好存活,而且侧柏的苗种购买价格低。因为当时经济条件有限,为了能多种点树,张三迎父子俩打听到哪里有要丢弃的树苗,就赶紧开车过去拉回来种在山上;哪里有苗木展销,撤展时参展商不要的苗木,也成了他们父子眼里的“宝贝”,人家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就去了把那些扔掉的苗木捡回来。购买树苗种植成本太高,后来,张三迎开始买种子,在山上育苗种植,从2010年到现在,已经培育了40万棵白皮松、10万棵国槐、10万棵元宝枫。14年来,种植约百万株树。
  站在山上放眼望去,那成片的梯田一排又一排,颇感艰辛的造林之路,让张家人依然坚持着继续种下去。平日里,张爱平一有时间就来到山上,开着铲车,有一次险些丢了性命。“有一次,在山坡上修整时,因为铲车长时间工作没有检修,导致车身连接处四个螺丝脱落了三个,差点连车带人摔下山坡。”张爱平心有余悸地说,当时自己也吓出了一身冷汗,要不是还有一个螺丝支撑着,他可能就已经……张爱平停顿了一下说:“我为了植树就算当时牺牲了也不怕,这片山上还没全部种上树,我放心不下。”
  张爱平对山林放心不下,对家人却当起了甩手掌柜。这些年,张爱平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上山,几乎没有管过家里的其它事。“基本没有照顾过孩子,虽然他们现在已经工作了,但是他们却没有享受过父爱。”说着,张爱平流下了内疚的眼泪,好在孩子们懂事都理解他。
  曾经的荒山 而今成义务植树基地
  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变成参天大树,千沟万壑也已披上绿色的新装,昔日的荒山已成为满目葱茏的山林。这里现在成了“省城义务植树基地”。如今,约百万株苗木,披上绿装的山头和张家人一样坚守在北山上,见证着两代人淳朴而执著的梦想。
  14年来,张三迎带领家人在方圆1400亩的荒山上植树造林,其中生态林1000亩,约100万株,主要以油松、白皮松、侧柏、国槐、元宝枫和新疆杨为主;经济林300余亩,主要以核桃、枣、杏、文冠果和花椒为主;整理土地1100余亩,其中水平梯田800余亩,条带300余亩;打深层井一眼(605米),修蓄水池7个,约600立方米,铺设水网管道5000余米,灌溉面积1200余亩;修田间沙石路5公里;架设高压线路4公里,低压线路3公里等。
  原来的小树苗很多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绿坡。张爱平说,父亲和家里人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看着它们,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张三迎的二女儿张爱女今年已61岁了,2005年,她和爱人跟着父亲来到山上,从此,一年四季都在山上。张爱女说,自己的身体落下了毛病,腰间盘突出、脊椎和胳膊都有问题,膝盖前两年也做了手术。纵然千辛万苦,他们一家人都坚持着父亲最初的梦想,不能半路放弃。“我们好比是拉耕的牛,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张爱女说。
  “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不能每天上山了,但心里天天都惦记着山上苗木的成长情况,必须问一遍心里才踏实。”张爱平说,这些年,身边的朋友们也帮了大忙,支持他们家的植树梦,还有一些陌生的热心人被他们家族在山上艰苦种树的事情所感动,也很支持他们。未来,他们张家人奋斗在荒山土坡,植树造林的痴心不会改变,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继续种下去。

推荐阅读:

于庆兰:深耕苗木 做农村致富的“领头羊”

茶香飘溢湖南八峰山

安徽黄山:徽州林药模式主导林下经济产业

河北宽城花卉苗木产业助民增收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