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翟俊:城市景观要让市民“乐活”其中

来源:景观中国  

翟俊:城市景观要让市民“乐活”其中

个人简介:

翟俊,美国公民,江苏省外国专家,美国景观建筑师学会会员,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教授,美国伊思特设计事务所(E.A.S.T.scape)的创始人、首席设计师。早年从师于著名的生态规划设计创始人迈克哈格和景观都市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詹姆斯•科纳;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主持和参与了近百项国内外横向课题的设计研究工作,设计项目获得美国及中国多个奖项;近五年来,在《建筑学报》、《中国园林》等国内高水平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5 余篇,多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作为主讲嘉宾。
 

主要事迹:

翟俊:城市景观要让市民“乐活”其中

5月下旬,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翟俊教授带领苏大师生来京参观考察,并来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举办讲座,借此机会景观中国网的记者采访了翟俊先生。

城市景观要让市民“乐活”其中——从园博会开幕谈“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采访前日,翟俊教授刚刚带领学生参观了5月18日开幕的北京2013年园博会。这是继奥运会后,北京举办的一次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盛会,短短10余天游客已突破50万余人。我们的话题也就这一业内热点事件开启。

去年北京2013园博会主办方召集国内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举办了设计师广场竞赛,翟俊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其作品“步移景异”在这次竞赛中获奖。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优胜奖的设计作品建成落地,如现在园博会中的朱育帆先生、张新宇先生的作品等。翟俊教授想看看这些建成的作品。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园博会之后,翟俊先生说彼得·沃克、彼得·拉兹、三谷徹三位世界级设计大师的作品相当精彩,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看出对空间、文化的深入思考。彼得·沃克的作品设计风格鲜明且很有趣味性。三谷徹先生的设计对空间的把握非常好,他和彼得·拉兹做的东西都很有寓意,体现了很多中国文化。其他设计师的作品也各有特色。
 

谈到对园博会这类大型活动引发的城市大规模景观建设的看法时,他说,“从宏观层面考虑,这类建设有助于拉动GDP,带动区域发展。不过城市大规模景观建设应避免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也没有必要占用太多的土地;而是要考虑怎样把内容丰富起来,怎样更贴近民众的需求,服务民众,使其令整个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个体都真正受益其中,‘乐活’其中。”景观建设要与城市融为一体,应该更多的考虑与市民生活的契合度,在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应该更多的考虑运用生态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折叠在传统园林里的现代性——从作品“步移景异”谈传统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

聊到园博会,翟俊先生自然就聊到了当时设计的设计师广场获奖作品。“这几年我一直在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性的问题,这个作品也是借园博会的机会实践一下。作品运用“园”素的折叠与叠加的整合手法对古典园林中的游廊——这一狭而长的经典过渡空间形式进行现代阐释。”作品将传统亭廊布局和组合转换成简单的折叠关系,借助于空间的对比: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的组合以及如对景、借景、障景、衬景、框景等传统手法解决主与次、内与外、围与透的关系,从而创造富有层次却又相互渗透的流动空间。其次,将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铺地、亭廊、小径及水面等)从传统布局和组合关系中拆分解构出来,再按现代景观的空间与视觉手法以及审美和功能要求重新整合重组:新组成的“园林地毯”成为整个广场景观元素的载体。将亭的张力折叠在游廊的流动之下,将亭、廊的流动叠加在园林地毯的包容之上,从而营造一个简约而又不失丰富的场所。用翟俊的话说,“所谓用现代的手法讲传统的故事。”

针对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一问题,翟俊指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和服务的对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应该是审美精神和造园手法的传承,学习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追随其表现形式。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在保持民族文化延续基础上,探索中国园林创作的历史机遇才是时代赋予中国园林现代性的必由之路。”翟俊比较欣赏普利兹克获奖者王澍的作品中对“传统”和“现代”的处理。他认为其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上,以及对材料、空间的把握方面都很到位(比如其中的坡道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步移景异” 的意境),而这些是基于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的。

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翟俊教授在苏州大学开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性”研究生课程。“我们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会失传,就是因为无法定量。长期以来,景观一直注重审美的表象,主要表现为视觉感知模式的体验,例如西方的画境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和小中见大等等。直到麦克·哈格采用叠加图方法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出现,景观的工具性和操作性才开始显现。”所以翟俊先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希望通过计算机模拟实景、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图表、拼图等图示语言等手段把传统园林进行量化,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对传统园林分析解读。翟俊说,“是时候做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园林传承的事情了,而且这很有意思。”

景观要对“千城一面”的建筑都市主义提出挑战——从“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谈景观城市之路

翟俊教授对传统园林的现代性研究非常感兴趣,不过实际上他更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士”,热衷研究“景观都市主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早年留学时他曾师从生态规划设计创始人迈克·哈格和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科纳,两位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关于建筑、景观、规划在当今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关系,翟俊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由于城市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无论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生态规划原理之上,综合而统筹的新途径加以应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它是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是在对于城市的客观发展态势和现行城市设计的主观意识走向的深入反思后,对‘千城一面’的建筑都市主义提出的挑战。”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理论,它是以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的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整合来综合而统筹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景观作为城市结构性载体,通过人工化的生态介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它是当今城市建设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新的世界观(Worldviews)和方法论(Methodoloies)。”这是翟俊理解的“景观都市主义”。“早在1900年,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奥姆斯特德先生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在哈佛大学首先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20年以后,城市规划专业才从哈佛的景观设计专业分离出来。我的导师迈克· 哈格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GSD时,他就已经开设了景观与区域规划专业。在国外,景观设计的范畴更多的是包括了建筑和城市规划战略。”说起这个话题,翟俊滔滔不绝的讲,“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体系中,‘景观’不再仅仅是那些被大家所熟知的审美表象,而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景观代表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框架、是能行使功能的生命体、也是城市与乡村的基础设施。”

翟俊认为在建筑、景观、规划的关系中,景观应该起到媒介、主导作用。如果把整个城市建设比作一部电影,景观应该做导演,把各个工种串联在一起;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场交响乐,景观应该做指挥,把各个乐器串联在一起。

在进行学术研究和授课的同时,翟俊还创办了伊思特设计公司,在“景观城市之路”上进行探索与实践。他告诉我们“伊思特(E. A. S. T.)分别代表:Ecological(生态)、Artifical(人工)、Structured(构筑)、Territory(领地)。”伊思特十年前创建于美国纽约,是一个以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为指导的研究型、创新型和学术导向型的设计机构。2003年伴随着伊思特在中国的业务扩大,伊思特(上海)逐步发展为一个综合的设计实体,在适应并领先于市场和满足客户需要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的设计思想,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手法的同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力求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品位精品化的设计作品。
 

推荐阅读:

周生贤:坚持不懈探索环境保护新路

仇保兴: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时机已成熟

彼得·沃克:景观设计要置身作品中思考

金则新:一花一世界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