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迪特尔·格劳:执着城市宜居 专注蓝绿生态水环境

来源:第一景观网  作者:李雪松  

迪特尔·格劳:执着城市宜居 专注蓝绿生态水环境

个人简介:

迪特尔·格劳,德国戴水道设计公司资深合伙人;德国巴府州建筑师协会注册景观设计师。

主要事迹:

迪特尔·格劳

迪特尔·格劳

迪特尔·格劳

记者:您能否谈谈当代景观设计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呢?我们想知道您是如何看待美国、欧洲,还有亚太地区的景观设计?

迪特尔·格劳:景观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西方,景观和建筑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景观行业更加为人们所重视,景观设计师成为主导团队。在公共空间设计等项目的团队中,景观设计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的项目或者工程中,当各方在面临相同的挑战时,景观设计师甚至能够起到推动整个进程的作用。

在亚洲,情况则不太一样。景观设计师必须应对快节奏的进程,在提升城市质量方面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正在转型中的亚洲。以前,景观设计更倾向于园林设计。如今,亚洲的社会变化得非常快,景观设计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在诸如公共空间的营造等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伙伴角色。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社交、娱乐、休闲的地方,它在过去并不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设计都是从零开始。这些便是西方和亚洲的景观设计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记者:德国戴水道自创立至今一直以设计宜居城市作为远景目标,您对“宜居城市”是如何理解的?是拥有蓝绿休闲空间的城市吗?

迪特尔·格劳:宜居城市是个十分有意思的词汇,是一种对人们居住的城市或公共空间质量的概念描述。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蓝绿基础设施中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环境注入了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宜居城市不仅仅是蓝绿城市,它描绘的是具备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具有城市竞争力的产品,这在西方和亚洲都是一样的。人们倾向于选择生活质量更高并能带来舒适感的城市来定居。

宜居城市关乎人性化尺度、舒适度、蓝绿元素等,人们在这样的城市中能够享受舒适的生活和温暖的社交。在出行方面,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乘车,在城市之中可以享受便利的通行。这些都是宜居城市的组成部分,而蓝绿基础设施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记者:哥本哈根城市气候适应整体规划方案荣获了2013世界设计行业最高奖项INDEX,可否详细谈谈这个项目?

迪特尔·格劳:这在欧洲是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哥本哈根是座有着几百年历史、拥有150万人口的密集城市。哥本哈根一直立志于成为世界领先的绿色宜居城市。基于这一背景,同时以2011年发生的洪灾事件为依据,哥本哈根决定将城市的转型计划向前推进,同时将蓝绿元素整合进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此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决策者们最想看到的是其执行落实的情况。我们如何在城市中落实这样一种公共空间的战略,这是我们现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实践过这样的战略。在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之中认真落实这样的战略规划目标尚属首例。

我们进行了努力的工作,协助他们获得从整体战略层面至具体公共空间改变层面的理解。除设计优美的蓝绿基础设施空间之外,我们还将城市水管理相关的各种元素和工具整合进公共空间之中,即包含了城市硬质基础设施。多年后当这些设计成果得到充分地实践,我们将会非常兴奋,而该模式也将成为世界其他城市借鉴的一个实际案例。

记者:德国戴水道的项目频获国际大奖,这些奖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比如,团队是如何合作的,怎样克服困难的……可以结合一两个项目谈谈么?

迪特尔·格劳:首先,我们是在不同文化,例如亚洲、美国背景之下进行工作。项目要想成功,我们就必须始终尽力了解、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并提出相宜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团队自身即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员工来自于不同的国度,如欧洲、亚洲、美国等,组成了一个多文化背景的团队构成。我们努力遵从具有可持续创新元素的高质、明确的发展战略,并将这样的理念植入世界各地的工作室团队里。这对于我们的创新设计及各工作室团队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举两个项目作为我们走在城市变革设计前沿的案例——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中国天津文化中心。新加坡的这个项目,一方面它是一个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触碰并享受的具体细部设计;同时它又作为新加坡致力于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城市的起始点。项目是关于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如何更加合理、更加美观地协调水体资源。这便是这一项目的大的背景。

而天津文化中心项目工期非常短,但要求在城市中心区域创造高品质的设计,在短时间内完成生态设计,这对于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全新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与业主的沟通并非主要关注生态设计和措施的审批,该项目中创新的水管理模式对于业主本身同样是一个挑战。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在过去数年中将西方的创新设计融入亚洲项目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记者:水敏性景观设计是德国戴水道的特色和亮点,在雨水利用、河流修复等类型的项目之中涉及了哪些技术?

迪特尔·格劳:在城市环境中的水处理方面,我们拥有着三十年学习、收获的经验,且我们体会到无论是在城市、乡村,亦或是软景环境背景下,项目之中的水处理方式都是相似的。这便是我们的重要技术之一,或者说是我们进行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知识。

对我们而言,可以归纳有两部分的技术要求——具体的技术部分和与项目的整合。技术部分直接关系提升未来城市水体的表现,这里所指的是大规模的水体管理--集水区管理,但同时需要将这样的技术部分整合进不同尺度的空间里并让人们能够乐享其间。

技术部分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团队拥有专业多样的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水利工程师等。我们的团队能解决与水相关的问题,这对于成功有效地完成多任务项目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样的人员组成背景也成为我们推进世界各地水敏性景观设计项目的重要支撑。

记者:艺术元素是如何与技术相融合并体现在设计中的?

迪特尔·格劳: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艺术通常指代能够捕捉人们情绪、吸引人的事物。技术则是用来改善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改善水体、气候状况,吸引人们的回归。若想做到吸引人就需要意识到艺术和设计的至关重要性,仅仅在基础设施或者工程建设方面的成功是不够的。未来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将艺术性整合入城市设计中,将艺术融合到空间设计中,这样人们才会发现它是吸引人的,它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应用艺术和设计的方式。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对景观行业的媒体是如何看待的?

迪特尔·格劳:这个提问很棒,在我看来它涉及到不同的角度。一个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够加强公众对我们行业的认知,这对于无论西方或是东方世界都十分重要。第二个角度便是媒体能够展现我们这个行业当前所发生的事情,如有趣的项目、不同工作室、事务所的工作方式等等。不过对我而言,我最想通过媒体看到的部分则是感知和发现当今所面临的挑战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式的设计来展望未来五年将发生什么,未来五或十年间将面临哪些挑战。我认为这是媒体在未来需要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它需要能够给与行业一种走向,引导行业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就是我对于景观媒体的认知。

推荐阅读:

朱黎青:寻回设计之“魂” 创造“活”景观

李宝章:以景观都市主义理念解构城镇化

朱胜萱:我们做的不是风景 是风景背后的生活

叶翀岭:用设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