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政府官员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政府官员 >> 正文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

个人简介:

刘波,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现任湖南省常德市政府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

主要事迹:

刘波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对海绵城市建设颇有经验,他倡导减少城市硬化,让城市更健康的发展。

突破城乡发展瓶颈

Q:住建部于2014年11月2日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作为长期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业内人士,您如何看待这一指南的发布?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又称低影响开发技术,就是在不给环境带来大的影响或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城乡开发和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延续性。这一技术理念和体系在欧美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是中国城乡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打开了一扇窗户,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Q:海绵城市建设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刘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在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欧美国家在海绵城市技术方面领先我们二十多年,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绿色生态技术,用以改善我们的环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当然也受到发达国家的启示,为我所用,这一成果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受到我们城乡建设体制的制约,得来不易,也将有助于突破城乡发展瓶颈。

顶层设计才有大作为

Q: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刘波: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能亦步亦趋,缩手缩脚。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要做好战略规划,包括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的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海绵城市技术才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如果受到体制与部门利益牵绊,任何好的发展路径都会夭折。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住建部一家来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在我看来,目前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为解决我国城市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地表无限制硬化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各流域城市政府应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国家应将这一指标纳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以建立海绵体城市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三是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环境与发展的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五是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美丽中国的光明前景

Q:海绵城市的应用前景怎样?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及对生态环境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就是这种关切的表达。社会应该如何利用雨水资源?如何看待洪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如何处理水、土壤、空气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都能在海绵城市技术中找到答案。

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建设生态社区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看到社区(汇水区)与河湖的关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这样我们在社区生态建设时才能不至于迷茫,避免投资浪费,达到投资效益。

另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也是一切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

Q:海绵城市建设将如何带动科技和经济发展?

刘波: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保守估计全国生态修复市场年均产值在数千亿元以上。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必然呈现出健康势头。

推荐阅读:

喻文益: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安置”

罗小龙:应把节能减排列为城市规划“硬指标”

吴必虎:保护古村落 让乡愁得以安放

史大平:建设生态文明 守好碧水青

编辑: 橡皮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