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政府官员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政府官员 >> 正文

王水法:以西湖为例谈名胜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水法  

王水法:以西湖为例谈名胜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个人简介:

王水法,男,杭州市委副秘书长、杭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申遗办主任。

主要事迹:

王水法

王水法

从我国的空间布局看,名胜区只占国土面积的1%,且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两大特点。如何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种效益的完美结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之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他们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力”并用。

做优生态增引力

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秀美的山水则是生态旅游的源泉。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形态和“真山真水园中城”,以及“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吸引着各地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的西湖综合保护行动,最终取得了良好效应。

一是建筑总量只减不增。搬迁大批区中企业,拆除违法及有碍观瞻建筑,景区建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疏解,建筑量减少近60万平方米。二是常住人口少进多出。最大限度减少人口密度,外迁企事业单位265家、住户2791户,减少户籍人口7021人。三是绿地占比只增不减。十年新增绿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恢复西湖原貌,优化生态系统。四是西湖水体勤进快出。为了改善西湖水质,斥巨资从钱塘江引江水,湖水通过六进九出,实现了20天换水一次。五是进出车辆循环限行。建设西湖核心景区外围交通“二环线”,将大量车辆挡在了西湖核心景区之外,减少景区内尾气排放。六是卫生保洁日积日清。以实际行为感召游客文明旅游,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生态。

做精文化增张力

如果说生态是绝对有限资源,那么文化则是相对无限资源,更应成为如今景区的必备要素。正是由于西湖文化价值的提炼与传承,才有如今西湖名震四海、享誉海外的影响力。西湖将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精致之美。西湖堪称是在“天人合一”东方哲学指导下的传统山水审美之典范。西湖,精致和谐,应有尽有;恰到好处,应无尽无。湖面不大不小、湖水不深不浅、群山不高不低、距离不远不近、灯光不明不暗,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精致得体。二是爱情之花。整个西湖充满着浪漫气息,断桥、长桥、西泠桥,三座桥各代表着一个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梁祝长桥十八相送、白娘子断桥别许仙、苏小小西泠桥畔守望,中国四大经典爱情传说,西湖就占了两个。三是诗画之雅。两堤两公(白居易、苏东坡),题诗作画;楹联匾额,画龙点睛;皇帝碑题,马远写湖……西湖自诞生之初,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千古诗书画印茶,筑就了西湖的堤、桥、塔、岛、山。四是佛教之光。灵隐禅踪,南屏晚钟,钟灵毓秀的西湖山水,受到了释林的追捧,此处寺院环绕,佛家园林,自成气派,晨钟暮鼓,不绝于耳,历代香火,旺盛绵延。

做活经营增魅力

十多年来,西湖践行“积极保护”理念,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的绿色发展路子。

一是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解决景点“冷热不均”和客流“疏密不匀”的结构性矛盾。西湖采取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等形式,冷景热做。即:一方面从硬件上充实景观要素,丰富游乐内涵,完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用智慧手段,对游客进行科学引流,从而使游客均匀分布,既减轻“热”景压力,又增添“冷”景人气。二是以上下联动的机制,调动景区原住民生态保护与旅游经营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教育,唤醒他们的生态保护自觉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次通过村规民约和管理守则,规范他们的生态保护与开发经营行为。同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真正实现了“景区美、产业兴、百姓富、治安好”的要求。三是以内外结合的形式,为生态旅游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首先,要先改变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利用智慧手段,依托大数据,运用AR、VR、MR等新技术,构建系统的管理平台。其次,要转变“重造景、轻营销”的思维定势,借助新媒体、自媒体、多媒体的力量,让旅游营销产生质的飞跃。

推荐阅读:

曾永涛:厚植生态文明理念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吴良镛:让幸福生活绘就美丽乡村人居画卷

陈剑平:特色小镇建设思路探讨

仇保兴:城市修补宜从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入手

编辑: 橡皮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