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曹季德:一盆一景一世界

来源:泰州日报  作者:侯继军 余煦 黄薇薇  

曹季德:一盆一景一世界

个人简介:

曹季德:

2011年获泰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获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泰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2017年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第一届泰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7年12月28日,经文化部公示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长期主持泰州盆景园的日常工作,作品获金、银、铜等各类大奖。

2017年年底在稻河古街牛市巷73号创办了“泰云堂”曹季德盆景工作室,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继续努力工作。


主要事迹: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它是以树木为主要素材,经过精心培育和艺术处理,以盆栽形式浓缩自然与人文风貌的艺术品。盆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浓缩的景”。

“扬派”盆景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泰州,上世纪80年代初,被确定为全国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它那“一寸三弯”的制作技艺可谓独步天下。随着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如今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盆景制作人

拿手绝活屡获大奖

在今年6月份刚刚结束的泰州市第二届非遗大会上,扬派盆景展区,一批批市民爱好者驻足欣赏,忘却了时间,忘却了高温,只为目睹那姿态妖娆、气势磅礴的一盆盆美景。

这些盆景的守护人是曹季德,他是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79年,曹季德被分配到泰州市园林管理处工作。第一次接触盆景,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种好奇心吸引着他,幸运的是能够跟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寿山学习“扬派”盆景剪扎技艺。

不过,真正让曹季德爱上盆景这项工作、四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是发生在工作半年后的一件事。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曹季德跟随师傅王寿山来到北京,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盆景展览。正是这次展览,让曹季德对盆景有了全新的认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柬埔寨当时亲王西哈努克、丹麦首相,还有好多外国领导人,看到盆景后,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并好奇盆景是怎么做成这样漂亮的。通过这次展览,我对从事盆景这项工作增加了信心与决心,我一定要创作更好更多的作品。”

自那以后,寒来暑往,曹季德的时光是在盆景前度过的,一把剪刀,几缕棕丝,一个人默默地面对盆景发呆,一个人汗流浃背地修剪树条,一个人构思创作,成了最最平淡、枯燥的工作日常。

学艺是辛苦的。“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植,要想学好非下苦功夫不可。刚开始,手上没劲道,一会工夫手上就磨出个水泡,一碰就疼。”疼痛没有让曹季德退缩。

曹季德练就了一手扎片拿弯的好功夫,“泰州盆景的主要特色是滚龙湾、云片、棕法(又称扎工)等。比如滚龙湾,枝干滚弯时,吸收书法绘画的意境,前后左右曲折伸展,盘旋而上,弯曲的角度及弯与弯之间的距离富有变化,以达到虬曲多变、潇洒飘逸的艺术效果。”

云片的制作更是炉火纯青,剪扎时,使用棕丝将伸展出的枝条在水平方向上做蛇游式弯曲,每根枝条的顶端做到“一寸三弯”,使枝条平仰,平行而列,形成如盘子一般平整的片状,呈现出“造型如字体,片状似云层”的艺术风格。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第一届中国盆景展览,《云飘万里》获优秀奖;1989年第二届全国盆景艺术展暨首届中国盆景评比展,《重峦叠翠》获得评比一等奖。2004年第六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腾云》获银奖,《极顶云烟》获铜奖。

2012年第八届全国盆景展,《虬龙绕云》获金奖,《傲骨凌云》、《高山云层》获银奖,《劲骨》获铜奖。2013年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云莺出岫》荣获最高奖项“中华瑰宝奖”。

盆景守护人

守住清贫耐住寂寞

位于泰山公园的泰州盆景园始建于解放初期,目前拥有盆景300多盆,园内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拥有500多年历史的“郭子仪带子上朝”,这也是我省目前唯一存活的明代古盆景。此外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盆景也比比皆是。

然而,盆景园跌宕起伏的“人生”却经历了一场滑铁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和诱惑,加上盆景创作工作单一、枯燥,纯手工操作苦、脏、累、经济效益差,这就极大地动摇了盆景工作人员的信念,转岗、跳槽现象频频发生,泰州盆景创作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一段时间几乎无人问津。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扬派盆景被正式确定为五大流派之一,这才让人看到了扬派盆景的美好未来。2003年,重振泰州盆景技艺成了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当初一些离队的专业人员相继回归,曹季德和他的团队并立下军令状:重塑泰州盆景辉煌。

在政府推动和社会大众的支持下,泰州盆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8年,泰州扬派盆景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泰州盆景研发中心被评为江苏省盆景领域界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曹季德本人也成为此领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盆景是创作出来的,在我看来,更准确地说,却是重在修复和新生,人们习惯说制作,其实一件盆景艺术是通过多年精心守护出来的。”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曹季德把盆景尤其是年代久远的珍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天天守护着他们,天天呵护着他们。

有人形容曹季德的手“妙手回春”,获奖作品《虬龙绕云》就是最好的一个见证。作品树龄约130年,原为泰州盆景清代中期遗物,移交泰山公园保存时已“长荒”。2005年,曹季德根据新枝生长的部位及整体形状进行再创作和剪扎。

对于曹季德来说,大量工作,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复片”的过程。担任盆景园副主任期间,他利用传统盆景技艺精心养护遗留的明清盆景,熟练操作扬派盆景规则式造型技艺,不仅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古老盆景养护经验,而且制作创新扬派盆景的技艺也日臻成熟。

盆景传承人

开门收徒推广技艺

“一天不摸它们,就不舒服。”

40年来,曹季德不分严寒酷暑地泡在他心爱的盆景里,独个儿站在盆景前思索着,寻求着,他思考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创作,思考更多的是盆景的未来。作为扬派盆景非遗传承人,曹季德觉得肩上担子越来越重了。

为了培养更多的接班人,2007年,在他的努力下,盆景园先后引进了7名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亲自对他们进行指导,目前这些青年已逐步成长为该技艺传承和保护的中坚力量。在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盆景展上,张福亮获得盆景技能竞赛的第三名,陈澄获得插花竞赛的第四名。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张福亮和曹浩分别获得盆景制作项目“新生代传承之星”和“新生代手艺之星”称号。

不过,在世人眼中,盆景终究是个小众化消费品。侍弄它们,需要同时具有经济实力与大量时间。一个普通的小盆景,制作完成也需要一个礼拜至10天的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大院平房住进高楼大厦,盆景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它们正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曹季德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想尽其所能来改变这样的局面。

退休了,对曹季德来说,这并不是与盆景缘分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如今,他在稻河古街区一间古朴的院子里开了间盆景工作室——泰云堂,夫妻二人以“泰云堂”为家,吃宿在“泰云堂”。

在众多的“非遗”项目中,扬派盆景算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盆景的树木,总是在不断生长。“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别看它们尺寸小,从上盆培养到制作定型,每一盆都是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成型之后,还要时时修剪、养护,专业术语叫作‘复片’。”为了照顾这些宝贝,他经常忙活到后半夜。

现在,“泰云堂”小有名气了,常常有游客进来参观,他也乐意当“讲解员”,希望能让大家对这门技艺多一份了解。他还定期举办盆景展邀同行好友们一起交流学习,接下来,曹季德还计划在泰云堂开设盆景剪扎和欣赏课程,邀孩子们来学习。市民有任何关于盆景上的疑问也可前往盆景园,与他交流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只有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还要走出去,探索保护传承与市场路子。”曹季德如是说。目前高港一家园林企业已经向曹季德发出邀请,聘请他再度出山,培养更多的盆景艺人。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王寿山,他是我的启蒙老师,第二位老师是盆景园,是她哺育我成长。现在,到了我回馈社会的时候了,我愿意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有志从事盆景的朋友,同时也希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来普及盆景知识,推广盆景艺术。”


推荐阅读:

吴晟:34年人生芳华奉献家乡林业产业

魏顶峰: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

白堃元:七旬“茶教授”帮扶四川广元21年

孙洪奎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