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商人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园林商人 >> 正文

倪晓林:从田间走来的古建筑设计师

来源:中国园林网  

倪晓林:从田间走来的古建筑设计师

个人简介:

    倪晓林,绍兴县管墅亭后人。退休前,他先后任绍兴县建筑设计院古建室主任;绍兴市规划设计院传统建筑设计所所长。他在绍兴古建筑设计中留有许多亮丽的手笔,颇有口碑。

主要事迹:

倪晓林虽年逾古稀,依然轻敲键盘,创造美的景致。

倪晓林设计的古建筑作品。

“我们虽都已白头,但总是迎着阳光,露出灿烂的笑脸!我们虽将枝残叶落,但总会留下硕果奉献!……”

    今年重阳节,一位72岁的老人行走在大别山深处,登上豫、鄂、皖三省交界的黄柏山。晚上,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抒发了《秋日杂感》。这位壮心不已的长者,并非在游山玩水,而是在主持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一项传统建筑的设计。他说:“本该好好休息了,可以学学国画,练练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过上一段悠闲、舒适的晚年生活。但是盛情难却,我还是答应了对方,帮助做些工作。”

    他叫倪晓林,绍兴县管墅亭后人。退休前,先后任绍兴县建筑设计院古建室主任;绍兴市规划设计院传统建筑设计所所长。倪先生在绍兴古建筑设计中留有许多亮丽的手笔,颇有口碑。

    设计作品独具匠心

    中秋前后,倪先生返绍小憩。我与他面对面,想从这位已经72岁仍年轻心态的长者身上,得到些许做人的道理。他的自我介绍是:“本点滴之人,居点滴之室,积点滴之时,祈点滴之业!”说的是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我们的话题还是从倪先生在绍兴的古建景区所孕育的几枚“硕果”中展开。

    1999年,城市广场现代主体形式已经形成。但是在府河西岸,由于拆迁尚未定局,故只能缓期进行。当时后续的设计任务,就落到了倪先生掌门的传统建筑所。

    河西部分规划,占地面积约9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0平方米。倪先生的理念是,利用属于文物保护的宝珠桥,并将其北的部分旧民居进行整修,沿河改设船埠,局部调整宝珠桥南之部分建筑,使其形成整体,以保留历史遗留的岁月痕迹,并对道路两旁进行修整。临河则修筑传统戏台,面向广场。在场地宽广处,散落布置单层、双层传统民居建筑各一幢,并且利用廊道相互连接。这样连廊,设计精细,带有园林格调,其间道路曲折多变,采用石板铺砌主路,与河埠相通。

    根据传说,府山的四周,原有越子城,所以设计中利用地势,砌成城墙形式,迫近路边者兼作挡路石,城墙高出路面一米许,使视觉上减低建筑高度。改造屋面与外墙色彩,使之与周围建筑协调。府河西岸景观建成之后,对城市广场起到了和谐的烘托作用,显现了古朴之美。今天,当我们徜徉于府河西侧优美和谐的景区中,不能不赞叹倪先生的建筑文化和设计匠心。

    尊重历史以势造景

    西园,它原为吴越王钱镠的皇家园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设计难度较大。要恢复历史景观,必须有历史资料作注释。倪先生在《嘉泰会稽志》里,找到了史料:“景佑三年(1036)冬,郡守蒋堂重建西园,辟金山神祠、曲水阁居其上,并取永和兰亭故事,建流觞亭,使吴越国时代的皇家园林重展姿容……南宋嘉泰(1201——1204)年间,西园有飞盖堂,堂后有池,曰‘王公池’。‘王公池’景色秀美,蛟若坠镜,池北有漾月堂。堂之前,冬瑞、春荣、秋芳、夏荫,四亭对峙,为史文惠所建。堂南有桥,桥外有亭,曰水竹。循桥而西有数径,诘屈相通于竹丛乱石间……”

    根据以上史料,倪先生在设计方案中,遵循南宋年间之西园布局及其设施,主入口设于东侧,并设影壁,入门不致使园中全景一览无余,影壁上镌刻重建碑记及全园平面图,标清游园线路。鉴于园内土地不多,故建筑稍为密集,以狭小之空间衬托水面之宽广,以小见大。近水建筑处用条石砌岸,其余河岸采用散石叠落。园内绿化,近水处植垂柳,主道路边广种香樟;南用挺拔之水杉以挡高耸之住宅,墙缠藤箩、凌霄,以掩映蜿蜒之粉墙。春荣亭以桃、柳、白玉兰为主;夏荫亭设柳、莲环绕;秋芳亭布芙蓉、桂、菊;冬瑞亭植梅花以衬映,小路曲径遍布散石、兰、草。平坦地域植四时花卉,庭院内种芭蕉小竹。如此因地制宜,以势造景与建筑配套相得益彰,非一般的工匠能望其项背,令人信服。观今之西园,亭台精致,林木葱郁,景色诱人,赏心悦目,是园林景观的经典作品。

    从水泥匠到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尤其是古建筑,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工科,而是融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地质力学等于一炉的综合科学。也许,当人们欣赏倪先生的古建筑硕果时,会推测他是早年清华抑或同济等名牌学府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吧?非也!他是从田间走来的农民,从干泥水匠活开始,至今带着乡土的本色。

    1956年秋天,浙江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强台风,风过之处,楼房倒塌,瓦片飞扬。青年倪晓林的家乡管墅亭后村也一片狼藉。村里的几个泥水匠,根本应付不过来,于是,不到20岁的他就干起了泥工活。他为这家、为那家一直干了10多天,学了不少东西,这就是他学泥水匠的“启蒙教育”。

    1973年,公社组织了“管墅公社手工业修建社”,他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当然,是做些泥工或油漆活而已。此后便去湖北打工,开始接触圈梁、主梁等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1976年,他从湖北打工回到了家乡。一天,在镇上碰到了中学时的王渭贤老师。王老师在柯桥中学负责基建工作,学校里的各项维修工作很多,正苦于没有助手,就让他将校内建筑全面检查一遍,按轻重缓急,安排工作。在学校干活,比较宽松,于是他常去书店转转,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书。终于,找到了一本《民用房屋设计与施工》的基础书,该书对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作了系统的介绍,由浅入深,正适合阅读。多好的书呀!他不由得欣喜若狂,掏出了袋子里仅有的两块钱,买回来如饥似渴地阅读。

    他把书随身带着,有空就看,但书本里的希腊字母,根本无法认读。他就向学校的物理老师讨教。老师给了他一张油印的表格,说是读书时用过的,让他拿去用吧。表格里除了希腊字母外,还标注了拼音和汉字!从此他就认真地按照例题,分析、计算,一心一意地钻研着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后来又在新华书店,买了两本《房屋结构基本构件》的书。从此,他对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加上他读中小学时的绘画基础,就试探着参与一些小工程的设计。而修建社有了工程,也让他画些方案和施工图纸,还给他配上了图板、丁字尺等制图工具。因为没有晒图设备,他就在铅画纸上作图。这样,对于建筑设计他就“勤奋有路”了。

    1979年春天,市里发出文件,要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管理工作,进行培训考核,择优录取,以扩大设计队伍。他带去了柯桥中学的食堂设计项目,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平面组合,荷载计算,截面强度验算,列出计算公式和数据,在铅画纸上,清清楚楚地画出了建筑和结构图纸。结果,考核获得优胜。从此,设计的路子越走越宽。

    有作为时

    当不遗余力


    1994年,古镇柯桥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轻纺城”,倪先生所在的绍兴县建筑设计院为了适应形势需要,与北京中京设计院联合,在轻纺城管理委员会的大楼里,设立了中京设计院的分院。那天,北京来的小青年演练了建筑软件AAD的使用。晚上,倪先生与大家去那里进行培训。当时使用的是DOS操作系统,倪先生不懂英语,得把一个个的字母硬记,学习非常困难。再则,跟着年轻人学“电脑”,实在也觉得太累。于是有人劝了:“倪工呀,快退休的人了,何必这般辛苦呢?你只需在工作上指导一下,让年轻人去干吧!”倪先生想:“人活着,就得学习!知识必须时时更新,如果贪图安逸,那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于是,他就与妻子商量,囊倾家里仅有的积蓄,又向亲友借债1万多元,买回了当时最昂贵的电脑,着魔似的学习。而今,他虽年逾古稀,却依然键盘轻敲,一张张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图,一幅幅古典建筑的效果图,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创造出了美的景致。

    倪先生谈建筑文化,他历数的是风雨人生。对于生活,他很淡然。他说,经历了无数挫折,与过去做农民的生活相比,已经是心满意足了。对于目前“退而难休”的工作,他很感激老伴的帮助和支持,倪先生感言:山因木秀,地以水灵!人借万物滋润而生活。人生能有几多岁月?在世更无多少青春!有作为时当不遗余力。青山绿水,朝霞落日,也是享受,休闲时要尽情领略!故但得童心一份,长存少年心情。此生无悔,乐在其中!

    (来源:绍兴县报;作者:千里草)

编辑: 于会莲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