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造林绿化既是绿色的风景 又是滚滚的财源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许金方 沈泉 2013/1/10 14:29:24
在常规观念中,造林绿化是件花钱的事儿,但在浙江省长兴县,造林绿化不仅是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绿色风景,还是富民增收的滚滚财源。
近年来,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兴县以乡镇村绿化创建为抓手,创新绿化运作机制,采用“苗林结合”的方式,从见缝插绿到系统绿化,从道路栽绿到大手笔泼绿,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3%,村庄村域范围内的主要路、河、渠、堤的绿化率超过96%。全县拥有绿化造林面积46.01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际花园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
规划先行,完善绿化布局
早在2004年,长兴县就编制了县域绿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绿化计划。2010年又编制了浙江省第一个平原绿化规范模本《长兴县平原绿化规划》。随后,《森林长兴建设总体规划》、《珍贵树种资源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和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在《规划》的科学指导下,2008年以来,长兴县连续5年实施“亿万千百十一”工程,即每年投入亿元以上的购苗款,新增万亩以上的绿化面积,实施千个以上绿化项目,营造百个以上规模片林,建成十个以上森林公园,形成了城乡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框架,明确了以产业带动绿化、以绿化提升产业的发展格局。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实施。长兴县每年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重点倾斜于全县绿化建设。政策驱动有效激活了民间资本,为全县绿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援。在推进重点水源保护区、主要公路河道沿线绿化中,吸引民间工商资本参与,对涉及绿化范围内的征租用地费用由县政府承担,苗木采购、整地、挖穴、栽植、管护等由提供资金的企业、大户负责。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投入大、树苗栽后管理难的问题,既满足了群众通过育苗致富的需求,又顺利推进了绿化造林工程。
创建带动,创新绿化机制
长兴县在浙江省率先开展了全县统一规划、政府免费送苗、村民参与种植、村组负责管护的星级绿色村庄创建活动,投入财政资金1312.25万元,赠送苗木106.2622万株。目前,全县250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星级绿色村庄标准,村庄绿化率34.6%,建成省市级绿化示范村81个、森林村庄17个。
绿色村落遍地开花。夹浦镇月明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村和森林村庄,村庄绿化率近80%;坐落在10公里古银杏长廊里的小浦镇方一村,充分利用空间,屋旁、庭院见缝插绿,绿化率达100%;水口乡徽州庄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农户和庭院绿化率达93%。
每年长兴县“两会”,绿化工作一定会被列为县委全委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林业、宣传、建设、交通、水利、国土、监察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密切配合,平原绿化形成党委政府全力推动、上下联动、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苗林结合,巩固绿化实效
生态是天,民生是地。长兴县的绿化将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通过平原绿化与发展苗木产业结合的绿化模式,实现了城乡增绿、生态增容和百姓增富的良性互动,生态、民生和产业构成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金三角”。
早在2002年,长兴县就出台了扶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县委一号文件,连续8年进行政策资金扶持,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平原绿化建设。
绿化就是文化,造林就是造福,增绿就是增收,已经成为长兴人的共识。从城镇到乡村,一片片绿色已难以区分是苗木基地还是人工森林,栖居其中的人们既享受着生态效益,又收获着经济效益,农民人均年增收超过2500元。
长兴县在绿化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绿化经”:强调生态性,突出绿量、绿质、绿意;注重景观性,做到春花、夏绿、秋色、冬枝四季有景;凸显地方性,以地方树种为主;兼容文化性,维护“古银杏之乡”的品牌。
2012年,全县花卉苗木总面积达25.7万亩,销售额达25亿元,从业人员4万多人,长兴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中大规格绿化苗木生产基地。
推荐阅读:
贵州余庆:生态富民的绿色创举“让绿山变金山”
河北沧州:生态与产业并重 美景与财富兼收
青海:防沙治沙成果突出 沙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青海:十年“三北”防护林工程 百代受益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