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双鸭山市破解环境难题 传统煤城转型湿地之都
来源:东北网 作者:吴殿峰 2013/3/5 10:44:02
早在2004年,双鸭山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湿地管理局,下辖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湿地管理机构,同时成立七星河、安邦河、东升、大佳河湿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目前,全市各级湿地管理机构共核定编制187人,组建了16支巡护队伍,初步形成了网络健全、信息共享、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组织系统。建立管护站、科研中心、瞭望塔、观测站、监控台、界桩界碑等配套设施,初步实现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标准化、科研监测动态化、管护工作立体化。
在湿地保护核心区划定保护圈实施人湿隔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康发展。在缓冲区以湿地功能恢复为主,实施了湿地生态补水、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地推动了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在实验区把湿地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编制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饮水补水等规则,并将阶段性重点目标纳入林业“十二五”规划,确保温地资源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在打造生态产业链的过程中,双鸭山市集中力量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线路,拓展生态旅游空间,延长生态旅游链条,高标准建设安邦河4A级湿地公园和七星河湿地公园,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精品。目前,双鸭山湿地旅游活动已经接待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正能量不断放大。
务实的行动,让转型成果日渐丰硕而厚重的文化,又让转型成果长结不衰。双鸭山市以弘扬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出了“湿地大观园、魅力双鸭山”的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双鸭山市连续3年举办“中国双鸭山·宝清北大荒(600598,股吧)双鸭山湿地观鸟节”。2012年9月16日,“中国·双鸭山东北亚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隆重举行。观鸟节、论坛等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双鸭山市的湿地文化再次吸引了国内外聚焦。
今天的双鸭山内外兼修,据统计,截至目前,双鸭山市湿地总面积已恢复到48.5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2%。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国家级两处、省级3处。七星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还被国际湿地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黑龙江省旅游局评定为3A级风景区。 黑龙江省的传统煤城正向“中国湿地之都”迈进。
生态优先理念促使了当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煤、电、钢、化、新能源、新建材“七业并举”转变,新兴产业投资已占产业,项目总投资25.4%,形成了传统产业比重降低、非煤产业规模扩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的新局面。
转型的勇敢实践,不仅发展了城市,富裕了人民,还提升了双鸭山的城市知名度,更使湿地保护逐步形成了全市普遍共识、外界是普遍关注的态势,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水为韵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资助、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初战功成,虽然让人振奋,但双鸭山人并不满足消弭“没城”之患,也不满足于走上“美城”之路,而是把目光投得更远必须实现“煤城”变“魅力之城”的终极目标。
当前,双鸭山市上下正致力于突破城市转型的攻坚阶段。如何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山、水、人的和谐统一,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双鸭山人将按照黑龙江省委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的战略部署,围绕“以山为魂”、“以水为韵”、“以人为本”,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贯穿于“实力、秀美、幸福双鸭山”建设的始终。
记者在双鸭山市采访时了解到,今后,双鸭山市将进一步坚持走科学保护之路,按照把湿地核心区建成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把缓冲区建成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区,把实验区建成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发展区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建设等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积极探索湿地保护基金社会化筹资模式,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资助、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坚持走科学管理之路。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坚持和逐步完善综合协调、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启动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信息管理体系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开展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同时积极探讨与实行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把保护区周边县区、农场、乡镇、村组联合起来,整合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湿地保护成为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双鸭山市还将在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建立更加科学的区域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成立湿地城市区域合作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力图让城市全面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和民生改善三者同步。
美而不俗谓之秀,内外兼善谓之美。追求秀美特质的双鸭山正在大湿地上力挥神笔,以湿地突破生态困局,以生态突破转型瓶颈,以转型突破城市发展谜题,湿地与城市互哺、互济、互利,全力加速“蝶变”过程,尽快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建成“生态小康”城市。
推荐阅读:
广西农民超三成收入来自林业 林下经济带动增收
江西安福:花卉苗木产值跃上5亿台阶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在藏实施9年获显著成效
林业产业发展为青海省农牧民增收50.6亿元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