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已启动,与天保工程一期相比,天保工程二期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护面积和国有林业单位职工5项社会保险补助标准。
从林区走向草原,2011年,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禁牧补助标准为每亩6元?熏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每亩1.5元。去年,呼伦贝尔获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4.6亿元,其中,禁牧补贴资金约2.7亿元,草畜平衡补贴资金约1.8亿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资金不到1000万元。呼伦贝尔有1亿亩草原列入补助奖励范围,共有15万户55万人受益。
除去国家层面的补偿制度,呼伦贝尔市根据地方实际又建立了一些奖励补偿制度。例如,退牧还草项目区内休牧的牧民,可以享受每亩地1.24元的补助,项目区内禁牧的牧民可以享受每亩地4.95元的补助。
尽管生态补偿制度在持续完善,但保障水平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基本上是温饱型的保障。例如,“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人均年工资由7733元增加到17873元,增长了131.1%,但这仅为呼伦贝尔地方平均工资的54%,为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工资的49.5%。
在呼伦贝尔有牧民说,“我们都希望国家的补奖力度再大一些、期限再长一些。5年的补奖周期太短?熏草原植被恢复起码需要七八年的时间。”
在呼伦贝尔有专家建议,“草原保护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需要尽快解决草原保护建设国家重点工程投入不足、补贴标准低、覆盖面小、内容较单一等问题。”
如何提高生态保护的补偿力度,单靠中央政府,力量单一,更多地有赖于地方经济支撑,要从地方寻求破题。
谋求保护与发展双赢
呼伦贝尔因美丽而名扬天下。没有美丽,呼伦贝尔就失去了最鲜明的标识;没有发展,人们生活就无从改善,美丽也会难以为继。如何破解美丽与发展这一难题?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地区以农牧业为主,草原沙化治理和草原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维系,一个一直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呼伦贝尔谋求发展的选择。
然而,另一对矛盾也随之产生,那就是工业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呼伦贝尔的答案是“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美丽”。
这一思路在陈巴尔虎旗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陈巴尔虎旗,平均每户牧民的草场面积达到1万亩,而这个旗规划出来的工业园区只占了3000亩,不足1户牧民草场的三分之一。在这区区3000亩土地上,聚集了神华、云天化、东方希望集团等知名企业。目前在建项目投资总额达98亿元,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54亿元,可提供财政收入7.4亿元,这个数字占到该旗财政总收入的80%。有了强劲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仅2011年,陈巴尔虎旗就投入5442.5万元,完成了35.5万亩的沙地治理工程。
行进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偶然可见煤炭、化工和电力等企业迅速闪过,这些产业的迅速扩张使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速迅猛,2011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跨过千亿元和百亿元大关,达到1145.3亿元和114.4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使呼伦贝尔生态保护的底气更足,步子迈得更快。
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则是发展和保护的双赢。2011年,呼伦贝尔接待游客1165万人次,增长19%;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3亿元,增长21%。
2001年,红花尔基林业局为缓解经济困境和安排林业工人就业,开发建设了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望海楼、翠月湖等景点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风格各异的欧式木屋、民族风情村可为游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2005年,额尔古纳市将距离城区1.5公里的大片湿地开辟成旅游景区。记者站在景区观景台向下看,湿地里曲水环抱草甸,山间白桦林连绵成片。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里来自各地的游客,排着队行走在弯曲的栈道。“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造访之时,应考虑要对湿地可承受的强度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开发进行适度控制。”额尔古纳市林业局局长甄光说,“旅游产业中,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同样不可忽视。”
在呼伦贝尔当地政府看来,保护与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只发展不保护当然不行,但是只保护不发展也不行,同样保护不住这片绿色净土,保护与发展必须结合统一起来。
呼伦贝尔希望走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木”,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智慧、需要忍耐甚至更需要放弃。
推荐阅读:
安徽: “绿色经济”产值近1600亿元
安徽肥西:苗木花卉带动18万农民就业致富
山西:晋城苗木产业带动3万农民增收
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大工程带动大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