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对陕西关中河洲湿地的动人描述。
如此美景,“五一”期间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得以再现。这一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开园,成为再造西安城市面貌与生态内涵,实施“八水润西安”等举措的标志性事件。
4月28日,西安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全面启动。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西安市将在城市中心和周边营造林海绵延、绿道纵横、湿地镶嵌、林水相依的森林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计划每年建设绿地广场不少于100个,未来两年规划建设9座公园,努力达到公园森林化、森林公园化。如今的西安,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有着“国家园林城市”的绿色城市形象。在“八水润西安”规划的不断推进中,西安更将展现水的灵动。
西安浐灞生态区,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先导区以及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态示范区,在西安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现“八水润西安”工程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西安浐灞生态区成功出台了西北地区首个生态文明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森林浐灞”的目标。而此次建成开放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正是西安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实践“八水润西安”生态工程的重要布局和组成部分。
——编 者
治水为本,让生态流入城市
2012年年底,西安市通过了《“八水润西安”规划》,计划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2013年,西安市全面启动“八水润西安”工程,这是西安市“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5件大事之一,也是造福市民的一项惠民工程。
“八水润西安”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是西安与国际接轨,崇尚生态、文化和宜居的标志性规划。从“八水绕长安”到“八水润西安”,仅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润”包含了“润、进、惠”的内涵,不仅是引水进城,更是滋润城市、惠泽百姓。西安未来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象,形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
其实,无论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还是“八水润西安”工程,其真正意义是恢复生态、治理河流,将洁净的水、干净的空气、舒适的环境还给西安人民。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那么早在2000年初,西安市的相关工作就已经启动。
2004年,作为“西安八水”中的重要两条河流,浐、灞河率先启动了综合治理工作,从最初的清淤、恢复河道、防洪建堤、植树种草开始,到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再到进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善民生,进一步到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金融商务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会展龙头……西安浐灞生态区以其实实在在的成果,从河流治理、生态建设入手,不但为建设“八水润西安”做了有益的前期探索,并成功完成了“八水润西安”城市东部布局,成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案例,同时更一步一个脚印为西安建设“五位一体”小康社会探索经验、创新思路、寻找方法。
经过8年来的实践,浐灞生态区在河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西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区”、西北首个“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和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区”之姿入围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
今年“五一”期间刚刚开园便备受关注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便是“八水润西安”主题下的具体呈现。该园位于西安城市东北部,北依渭水,东汇灞河,上衔大秦岭生态板块,下接泾渭生态湿地,位居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与灞河的三角洲地带,是西安重要的生态聚合点和生态屏障。
作为一座城市与三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之间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对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促进意义可能更高于公园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对西安来说,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具有的不仅仅是在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推进治污减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体现了这座城市的良心——通过人工湿地净化的方式,将洁净的水还给河流、还给自然、还给河流下游的人民。
所以,当记者站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内,望着这座极具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域河口特征的湿地公园时,感到了一种幸福和欣喜,感到了这座城市历经风雨之后的厚重——责任感。
“我们努力把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西安的生态地标、陕西省重要的生态品牌,为推进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六齐说。
生态植绿,让绿色融入生活
近年来,西安市在生态园林建设方面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2488公顷,是2008年的1.44倍,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3%和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2009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热爱自然”已经成为了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年3月12日,都会有大批市民和热爱自然的环保志愿者们到浐灞生态区植树。今年的植树节,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树的还有泰国领事馆总领事和领事。截至目前,已有近万人参与到浐灞生态区的植绿行动中,共栽植乔木2万余株,形成绿化面积近400亩。
如今,“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西安市新的建设目标,因“大水大绿”而常常被西安市民挂在嘴边的浐灞生态区再一次走在了队伍前列。
通过实施广运潭生态景区工程,在取缔非法采沙场的同时,浐灞生态区因地制宜,对灞河滩涂地、废弃沙坑进行整形,植树种绿进行生态再造,成为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议所在地,并更进一步建成了国内唯一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4A级景区——西安世博园。如今,这里不但每天接待数万名市民和游客,展示着世界各国的园林园艺;同时平均每天还可吸收二氧化碳900吨,产生氧气650吨,年滞留粉尘1090吨——极大地提高了西安市整体空气质量,缓解了城市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
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湿地,通过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浐灞生态区还对区内原有的垃圾场、滩涂地进行改造,建设了包括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雁鸣湖湿地、桃花潭湿地在内的一系列湿地工程。通过人工湿地的生物降解和自然沉淀,使被污染的河水得到有效净化,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在河道滩涂地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重建植物群落,促进水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如今,区域内的鸟类种类已由2005年的76种增加到现在的200种,其中包括东方白鹳、黑鹳、金雕、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成为众多候鸟南北迁徙的中转站和栖息地。
此外,浐灞生态区还通过修沙造林、景观绿化等生态改造措施,建设了以西安世博园、生态林地、河岸绿化、道路绿化、生态广场及景观小品为主体的绿地体系;通过自身示范、标准约束、政策鼓励等引导措施,打造以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为主体的生态人居体系,新建单位及社区绿化率均大于40%。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浐灞生态区已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浐灞生态区基本完成湿地和绿地系统建设,完成“森林浐灞”主要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城市“绿肺”功能。
据统计,浐灞生态区目前已累计新增绿化面积7200亩,形成林地近29000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9平方米;区域负氧离子含量达到2000到6700单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1000单位的标准。
“浐灞生态区的环境确实好,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到这里来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这绿这水,感觉特别放松。”家住西安城东的李淑萍说。如今的浐灞生态区,已经形成了大水大绿的景观,不仅吸引广大市民的关注,更获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在浐灞生态区的斜拉桥边,在波光粼粼的灞河边,在西安世博园的长安塔下,随处可见一对对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将幸福瞬间留在浐灞。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自小在西安东郊长大,在谈及浐灞生态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时,他感慨地说:“常常能看到花甲老人、青春情侣等各种年龄段的人在把河边的草丛中、柳色中悠然自得、轻松惬意。这里确实是享受自然美、思古抒怀的好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安干燥的气候,这对于正走向现代化的西安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好的。”
推荐阅读:
福建长汀: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江西宜春: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迅速 年产值超10亿元
辽宁开原:苗木花卉产业已成支柱产业
山东邹平:优质稳定电能供应催生亿元花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