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产业与城市、产业与产业的共融共生,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努力破解工业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在城市发展新区的战略布局中,工业产业是支撑整个蓝图构想的脊梁。
面对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中国课题”,璧山认识到,产业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还必须实现产城融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是传统工业园区继续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产业与城市、产业与产业共融共生。
如何转变?璧山在积极探索。璧山工业过去长期靠机械加工、建筑建材、皮革皮鞋三大传统产业支撑,污染较重、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曾长期困扰璧山。近年来,璧山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力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食品医药产业迅速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新的三大主导产业。到去年底,其产值已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0.9%,全市1/4的笔电配套企业集聚璧山,包括世界排名前几位在内的192家IT配套企业也在园区安家落户。
而这些企业除了追求集聚效益、服务质量等因素外,在园区落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璧山工业园“园区和城区一个样,厂区和小区一个样”的生态环境。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主要目的也是走生态发展路径来促进工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破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吴道藩说。
为此,璧山以更大力度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已建成的1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在已关闭300多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基础上,再继续关闭130多家;按照“绿色、环保、低碳”标准,以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学为核心,全新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生态园区;确保园区道路、通讯、水、电、气等硬件设施配套完备,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劳动力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园区的各类服务功能,确保企业“落得下、留得住”。
江苏澳洋顺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头的IT金属材料配送服务企业。去年底,澳洋看中璧山完善的笔电产业链,果断签下1.5亿元的项目合约。“这是我们加快变革招商引资方式的结果。”璧山县副县长、璧山工业园区主任黄文杰告诉记者。
璧山县取消了招商局,代之以“产业链招商”、“品牌聚集”等方式引资。目前,璧山已按这类方式吸引了832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产业工人达23万人。
集聚、融合发展产业群成为璧山发展新型工业的另一种方式。璧山工业园区正按“1+3”的创新方式招商:即1个世界顶级龙头企业配套1个企业组团、1个研发机构、1个整体市场运营中心,集品牌、生产、科研和营销于一体。世界最大包装企业德国BHS公司项目落地成为一个成功案例。
“我们还要把园区建成创新成果孵化基地,支持一批被资本追逐的科研成果落地,而且璧山也赶上了好时机。”黄文杰举例说,市里正积极推进“机器人之都”建设,在全市IT、汽摩、机电装备等领域开展机器人示范应用。璧山抓住机遇引进项目,26家仪器仪表院所及企业已搬至璧山,并将依托大学城机器人科研中心,加紧改造提升第一批机器人设备。
今年以来,璧山经济“换挡”不“失速”。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18%,位居全市第一,投资总量跃居全市第五。以生态工业园区为依托,璧山已明确提出了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2016年,装备制造规模突破1800亿元,电子信息规模突破500亿元、食品医药规模突破100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占比提高到80%以上,力争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稳城市发展新区工业产业的制高点。
统筹城乡
全县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大力发展“道口经济”,推动各区域功能明晰、分工明确、协同发展,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统筹城乡先行区,探索城乡共同发展新路子。“土地流转给大户,自己在基地打工,除了土地租金,每个月还能多挣1000多元的工资,比过去种田收入高多了。”在璧北一家蔬菜种植公司工作的八塘镇智灯村农民甘昌蓉感慨地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基地,不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成为了产业工人。11月,璧山县农业科技园区(璧北蔬菜园区)被科技部、农业部等六家单位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重庆市第三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璧山探索城乡统筹的步子稳步迈开。在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璧山又将全县划成四个功能区,即:璧中城市区、璧北生态区、璧南生态区和璧西生态区,以实现“错位、协调发展”。
“璧中城市区”包括璧泉等4个街道,首要任务是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璧北生态区”包括大路等3个镇街,首要任务是涵养生态、发展10万亩蔬菜基地和建设小城镇;“璧南生态区”包括丁家等4个镇街,首要任务是涵养生态、发展10万亩苗木基地和建设小城镇;“璧西生态区”包括河边等4个镇,首要任务是涵养生态、发展5万亩果木基地和建设小城镇。
“这是对县域内统筹城乡实践的探索。”吴道藩说,这几个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镇街的功能定位和鼓励发展方向,尤其要凸显“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引导镇街找准定位,走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布下的“一盘棋”如何才能下活?答案是靠产业发展——“璧中城市区”可更好地“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工业企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城融合;“三大生态区”可更好地将目光投向农业龙头企业,壮大“三大基地”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下活这盘“棋”,让镇街“抱团发展”,璧山把棋子落在“道口”。随着成渝复线、成渝城际铁路、轨道交通一号线璧山延伸段加速建设,加之现有的几条高速,璧山将拥有8个道口,且都位于城乡结合重要节点,这为发展“道口经济”创造了条件。一个道口就是一片区域的发展机遇。发展“道口经济”既能为高速公路、铁路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又能吸引周边地区人口、物流,从而拉动该区域经济规模增长、人口总量增加。
璧山将站在成渝经济区和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高度,高起点制定这8个道口的规划,加快道口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必要的财力和用地扶持,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特色小镇,形成道口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
同时,作为主城“菜篮子”的璧山,将依托道口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三个特色基地的建设,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公司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给璧山赋予了全新定位,使璧山有了新的坐标和时代方位。这既是市里对璧山的新要求,也是璧山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吴道藩说,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行动,璧山有信心抓住这一机遇,迈向区域重构的前沿。
推荐阅读:
江苏:扬城将现华东最大花木市场
山东烟台:新兴生态产业园呈现“满眼绿色”
第九届海峡两岸林博会引资168亿
海南万宁推进绿道建设 引领绿色“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