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舞绿练——何会民及其绿色事业
来源:博客网 作者:任小岗 2006/3/1 10:15:55
老百姓总是害怕政策变,送上门的金元宝竟无人敢要。
在东党乡试点时,何会民遇上了这种事。面对群众的不领情,他亲自给他们做工作,终于,群众的顾虑打消了。东党乡东部北沟4000多亩荒沟在他的指挥下按地理位置,全部承包给了28户群众,并签订了有效期为50年的合同。如今3年过去了,往日的荒沟已是林木郁葱,呈现出一幅山川秀美的新景象。青山有意人有情。东党乡中山村五组的樊平新老汉手捧“四荒”地承包合同书,连声称赞何会民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他说:“当年在何局长的鼓励下,我承包了近千亩荒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现在树木长得很好;等核桃熟了,我还要请何局长来吃哩!”
何会民说:“四荒治理在坚决贯彻‘谁栽植、谁管护、谁收益’的林业政策和依法治理的前提下,一定要加快步伐,因为改善蒲城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全县“四荒”治理遍地开花,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目前全县4万多亩“四荒”地全部落实了主人,涌现出了承包大户53家,其中有像永丰镇的周全保、大孔乡的王永顺、孙镇的李来宾等“四荒”治理上千甚至上万亩者32家,投资额已达2100万元,共植树120多万棵,目前长势良好,治理与管护都落到了实处。现在,还有10多户正在办理审批手续。在这批造林大户中,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当地农民,有的是从事企业和其它经营的实干家。提起林业局对他们的支持,大家都是感激不尽,动人的事迹说也说不完……
看着荒山披上了绿装,透着沟壑飘来的果香,何会民,他陶醉了。
渠路绿化创出新路
蒲城县的平原绿化有过辉煌的一页,80年代初曾经是全国的先进单位。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一个时期以来,平原绿化工作成了一个盲区。“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树老地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踏平坎坷成大道。如今当你驱车行驶在公路两旁,或漫步流连在田间渠道,蒲城到处是一片绿色,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都浸透着何会民的心血和汗水。
“为什么政府每年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而绿化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1997年12月,刚上任林业局局长的何会民就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平原绿化这一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上。在和副县长鱼茂胜到钤铒乡重泉村调研时,看到该村渠路绿树成荫,得知该村采取的是渠路承包的办法后,他们眼前一亮,对,渠路承包!这是开启平原绿化的金钥匙。
这时,渭南市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讨论全市林业发展思路。听着同行们的讨论,他感触很深。回来后马上给鱼副县长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逐渐地,蒲城平原绿化发展思路清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蒲城平原绿化要搞好,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这一措施,必须从“四动”入手,即行政推动、利益驱动、市场牵动、部门联动。他立即着手制定了10多个文件,进行详细的部署安排,首先在党睦镇抓点搞示范。1998年12月23日,在党睦镇千人渠路绿化拍卖承包现场会上,群众踊跃参与,当场拍卖渠路119公里。会上,何会民慷慨拿出10万元的树苗款,表示林业局对党睦镇渠路绿化改革的支持。
一石激起千层浪。党睦镇试点大获成功后,全县渠路绿化迅速掀起了新高潮。当年原计划绿化渠路600公里,实际绿化1040公里,超额73%完成任务。
何会民说:“过去植树造林由于责、权、利不明确,大家只顾完成任务,不能确保栽种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还是机制问题。政府要绿化,群众要效益,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广大老百姓的积极性,深化产权改革,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再加上规范管理,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何会民工作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总是善于发动群众和调动各种外部因素的积极性。他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林业工作不是仅靠林业局自身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无论是四荒治理、森林防火,还是渠路绿化等,都需要大家的配合。在他的提议下,全县从县级领导到各政府部门、各乡镇领导都有了各自承包的渠路绿化示范点。为了总结渠路绿化工作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同时也给全县各部门做出表率,何会民率先在原钤路党睦镇境内抓了2.5公里的示范点。一有空,他就过去看一下树苗长得怎么样。有人开玩笑地对他说:“何局长,照看这些树,你比照顾儿子还细心。”何会民认真地回答道:“这些树就是我儿子。”
落实渠路绿化权后,林业局的工作不仅没有轻下来,反而更重了。农民投资有困难,他们多方筹集资金,无偿提供泡桐、毛白杨、中槐、冬青、红枣等苗木,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农民缺乏栽培技术,全局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路旁渠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及时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
编辑: 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