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添绿“种富”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王红梅 2014/9/9 13:56:44
清秋9月,乌审旗图克草原阳光明媚,芳草连天,在通往草原深处的小径上,野兔不时出没,野鸡被惊起,路两边不远处,绿意葱茏的沙地柏把沙地掩盖得严严实实。这一美景的显现,是乌审旗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沙漠治理模式长期探索后结出的丰盈果实。乌审大地绿了,乌审百姓也富了。
据了解,乌审人与沙漠的抗争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到70年代,由于沙进人退,国家和当地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防沙治沙,最初,乌审人种树是不计报酬的,甚至有好多的农牧民因种树而变贫;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乌审旗率先推行承包治沙;从2000年开始,乌审旗又全面推行“政府掏钱买活树”的方法,广泛调动农牧民播绿种绿的积极性。
乌审旗林业局副局长边良介绍,对承包治理沙地的农牧民,当地一次性给3-5万元的奖励,并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实施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措施,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先后参与到植树造林的大军中,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
乌审召镇查汗庙嘎查的沙柳种植户乌兰达赖就是植树造林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前些年承包的6765亩沙地,现在每年至少能带来30000多元的收益。像他这样承包沙地种植沙柳的农户在乌审召镇就有200多户。
乌审旗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生态建设,走林沙产业化之路。就拿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来说,企业投资租用农民的沙地造林,农民平茬收获的沙柳枝条也给发电厂提供了生物质燃料。截止2013年底,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不足7%提高到32.4%,植被覆盖率达到80%。
据了解,在沙地治理过程中,乌审旗各项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已逐渐由过去以国家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由农牧民单打独斗向集约化发展转变。治沙模式的转变,让农牧民添绿的劲头更足了。
推荐阅读:
河北:围场林下经济让百姓尝到增收甜头
云南:普洱市半年林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
四川:会理石榴树搭上文化快车价值倍增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绿色银行”又存“巨款”
编辑: 栀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