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了不起的女人——刘素华 把杜鹃种成品牌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张元忠 张建勋  2006/4/4 14:54:11


    回放:2005年3月中旬,一位加拿大记者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红专村考察了一周,记录了党支部书记刘素华一天的行踪。临别时,他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基层干部真了不起,中国的女性真了不起!”

    刘素华:当村支书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只有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他们才会打心眼里喜欢你;对群众要真诚,一言一行都要照顾到他们的利益。      

    三月春暖,温江区万春镇红专村,红艳艳的杜鹃花开满田野。如今,“买杜鹃,到红专”,远近都晓得说这句话。

    刘素华1993年上任时,村里唯一的经济作物是油菜,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一定要带领群众致富。”刘素华暗下决心。

    1994年初,刘素华对成都花木市场调查后发现,杜鹃花正成为花卉市场的新宠。后来,温江区组织村支书参观考察云南世博会,刘素华特别留心,一路看,一路问,了解杜鹃花的栽种技术和市场情况后,对发展杜鹃花种植的决心更坚定了。

    “先栽种10亩杜鹃,如果赔了,全部损失由我个人承担。”刘素华向村民承诺。

    刘素华把自家的2.5亩承包地全部种上杜鹃,当年就收入2万多元。村民放心了,徐基成、徐基贵、包世雄等也开始种植杜鹃,随后其他村民也跟着大量种植。

    到1996年,红专村已栽种杜鹃200多亩。种这么多卖得掉吗?大家都很担心。

    刘素华与村干部杜发涛、刘素清骑着自行车天不亮摸黑上路,到温江车站把车寄存后搭上班车往成都赶,到青石桥市场察看行情。了解到红专村的杜鹃不仅卖得好而且价格高,心里踏实了。

    开始,是红专村的花农用自行车驮着杜鹃,卖到青石桥。渐渐地,红专村的杜鹃卖出了名气,1998年,许多客户就直接到红专村选购,红专杜鹃完成了“从花农找市场到客户上门收购”的转型。2004年1月,该村通过自己建立的“温江区万春镇红专村花木批发中心”网站,以每株1.8元的价格,卖给宜宾鲁能集团500多万株杜鹃。

    现在,红专村杜鹃花已发展到1500多亩,品种发展到100多个。仅种植杜鹃一项,村民平均每年就收入3000多元。

    “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就会想起带领我们致富的刘书记。”村民杜祥春说。

编辑: 木瓜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