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果茶花产业确立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品质
来源:三农在线 作者:山农 2006/5/18 13:44:32
山东的果茶花产业一直呈蓬勃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山东果茶花产业呈现出面积扩展,产量提高;树种、品种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区域布局合理,优势产区初步形成;基地建设规模扩大;产后处理能力提高,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农科教紧密结合等特点。“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果茶花产业将以大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努力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实现园艺大省向园艺强省的历史性跨越。至2010年,果园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至13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优质果率80%以上,出口鲜果100万吨;茶叶面积发展到3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万吨;花卉面积达到80万亩。
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一是要保持果茶花栽培面积的稳定增长,采用先进科技和新优品种,改造现有老劣园片,按市场需求调整品种比例。二是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区域、贸易优势和系统优势,研究开拓果茶花生产新路子,防止树种、品种结构雷同。三是加强地方名优品种开发,尽快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名优产品生产基地。四是加快新优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尽快选育出一批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增加果茶花生产后劲提供和贮备资源。
全面提升果茶花产品质量
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重点研究推广密植郁闭果园改造、酸化土壤改良技术,改善果园生产条件,适当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全面提高果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迅速扩大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山东果品、茶叶、花卉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领域,增加果茶花产品的生产效益。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普及培训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常规技术和新技术。大力推广束怀瑞院士提出的果园节水灌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营养等新技术,各级业务部门要把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较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要。三是加强产品采后处理、贮运和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采后处理水平和能力,改善产品外观质量。四是进一步完善无公害果茶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在果茶花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示范带动,建立一批优质高效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果茶花生产基地。
积极推进果茶花的产业化经营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果茶花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培育果茶花龙头企业方面,要做到观念上有新转变、思想上有新突破、政策上有新举措。一是建立企业联系制度。要不定期组织企业座谈会,沟通政策和市场信息,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力争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信贷资金、产品出口等方面为龙头企业争取有力的支持。三是帮助龙头企业建立果茶花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方式到果茶花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协调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建立长期的、紧密的产销合作关系。龙头企业要努力和农民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积极探索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搞好技术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优势,搞好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各地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省果品开发协会的框架基础上,组建各级果品、茶叶、花卉的协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使其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发挥其服务、指导和开拓市场的作用。
加强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监管
“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农业项目的投资规模,在山东省先后立项实施了果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环渤海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等项目。为搞好项目建设,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落实农业部制定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农业项目跟踪监督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监管。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项目建设的规定,认真落实批复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定期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和自查报告,确保项目建设好、运行好,发挥最大效益。三是严格项目财务和资金管理,建立专户专账,确保专款专用。
编辑: 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