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小河潺潺,古树苍翠……一路寻访革命遗址,一路倾听红色故事,走进下垅古村落,这里自然古朴,风光秀美,红色文化丰富,是闽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下垅村地处漳州市海拔最高的华安县马坑乡西北部,是革命老区村。如果说,过去外地人来到下垅村大多是为了重温革命历史。那么现在,人们在寻找红色记忆时,却发现它有了“新追求”,那便是日渐兴盛的乡村林下经济。
下垅村海拔近千米,当地村民依托良好生态与气候,种植绞股蓝、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名贵花木及食用菌等林下经济,悄然开启脱贫致富“快捷键”。
产业成型 从暗淡处转变
田地间、山坳里,三五成群的村民埋头忙碌于田间地头为绞股蓝除草。
“我种了6亩绞股蓝,亩产一季约1500斤,一年能收5季,按去年的行情是一斤两元多,每亩毛收入近两万元,一年下来我就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村民李大根细数2017年的丰收成果。
“北有长白参,南有绞股蓝。”村支书李如洲2008年从邻县南靖引进绞股蓝,租下一百多亩土地,带头种植。
“看到自己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民们仍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养家糊口,我就寻思着找一条能够带领全村致富的路子。”李如洲中专毕业后在厦门特区从事建筑安装,担任项目经理,2007年毅然回到家乡,先后投资70余万元带领村民尝试养牛,投资60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基地,成立了苗木合作社种植桂花、红豆杉等名贵苗木……领着下垅村民在“脱贫致富”路上砥砺前行。
如今,不少尝到甜头的村民还办起了绞股蓝加工厂。经过粗加工的绞股蓝销售价50元左右,主要销往南靖等地,效益可观。目前,全村种植绞股蓝的面积达1200多亩,年可实现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
凤凰涅槃 从灰烬中重生
在一家竹子加工厂,只见工厂门口堆满了刚刚砍下来的竹子,伴随着流水线上机器的轰鸣声,工人正忙着对竹子进行切割、加工。
李如洲正是懿竹生态竹制品加工厂厂长,为了充分得用村里丰富的毛竹资源,他跑到云南实地调查,详细了解毛竹产业,在家乡自发办起竹子加工厂,聘请当地村民在厂里务工。这样一来,不仅带动家乡竹林产业发展,还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工厂负责人李宝榕说,工厂主要生产加工竹签、筷子、竹席半成品,农民还可以把一些成色较差的、不适宜加工的竹子送至工厂回收制成竹炭,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品因技术过关、质量较高,不仅被浙江、辽宁等地大客户争先订购,部分还远销日本及台湾地区。
“以前竹子没人要,价钱也不好,很多人都是把竹子拿来当柴烧。自从办了竹子加工厂后,大家把竹子直接卖给工厂,砍下一根就变现一根。”村主任游大南说,依托这家竹制品加工厂,解决全村1万多亩毛竹销售问题。
立体套种 从零开始摸索
春耕时节,在李如洲油茶套种中药材巴戟基地里,油茶树苗已经全部存活,工人们忙着套种巴戟苗。放眼望去,成片的绿苗在阳光下盎然生机、相映成趣。
“油茶套种中药材是我今年才开始试验摸索的项目。”油茶种植后,一般要2至3年形成树冠,5年后才有收益,许多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去年,县农办邀请专家在村里举办了“雨露计划”花卉专业技术培训,向种植户们推行作物套种,头脑灵活的李如洲就针对油茶“周期长、收益慢”的情况,寻思着探索立体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村民一般要看到效益可观才会跟着种植,我先试验油茶套种中药材,可行的话,也可以推广套种红薯、生姜、百合等。”李如洲说,在油茶林地进行合理套种不但改善油茶林生长环境,提高油茶产量,还可节约抚育成本,实现以耕代抚,以农促林,以短养长的目的。
收入多元 从扶贫到致富
“山茶花苗一般要培育三年才销售,眼前这片苗种植三年了,现在卖一棵6元,到秋季苖木更壮实些再卖的话一棵可卖10元了。”村民游钦洲一家趁着晴好天气,在田间地头忙着给自家茶花苗锄草、清沟。
游钦洲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2015年申请了五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一口气种植了11亩三万棵的山茶花苗,这两年又增种了三万棵。接下来,游钦洲的18亩茶花苗可以陆续出售了。
目前整个马坑乡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有一万多亩,单是下垅村就有一千多亩。
“收入多元化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幸福指数提升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下垅村村支书李如洲说,“这片曾经的革命热土,正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推荐阅读:
福建虹山油菜花文化节再添新亮点
江苏:援疆助农民走上致富“快车道”
重庆:香菇产业助推乡村脱贫
四川金川:梨花铺就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