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善:一腔赤诚山林作证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王玮 马云霄 马少忠 2018/5/28 15:09:03
迎着春风,记者一行驱车颠簸十几公里来到大山脚下,终于握住了作家笔中描绘的这双大手:毛糙、粗大、有力。
作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乌马河区乌马河经营所退休职工张英善对树木有着别样的情感。他的感人事迹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姜孟之所知晓,专门撰写了《一双手》一文,此文被选入中学、小学课本,并被译为英、法文介绍到国外。
记者见到张英善时,他还在忙碌着。在他承包的一片红松林中,张英善深情地凝望着这些参天大树,一棵棵地抚摸着,感慨万分:“这片林子是我1985年栽种的,吃的苦、受的累没有白费,看到它们,就像看见自己抚育长大的孩子,亲切又满足。”他是大山的儿子,更有颗热爱大山的赤子之心。在青山绿水间,张英善讲述着他的育林故事。
1975年,张英善正式成为乌马河经营所的一名林业工人。那个年代,职工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张英善看着心疼,又心有不甘:“栽不活树,算什么林业工人?我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1981年,实行经营性承包造林,即个人承包地块造林,3年后视成活情况给付工资并回收林地。张英善摩拳擦掌——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
张英善签下了4公顷林地承包合同,成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4公顷林地需栽植1.5万棵树苗,按照当时的进度,每人一天栽400棵,4公顷林地得干40天,春季造林的最佳时间只有20天。有人说张英善好大喜功,有人说他是为了挣钱,张英善不去计较,他要用事实说话。
还没到造林季节,他就开始上山刨穴,进行试造。到了4月份造林时节,他和妻子天亮前起床,背着上百斤重的树苗走七八里的山路到深山中栽树,一干就是一整天。1.5万棵树苗,他们只用15天就栽完了,造林合格率100%。
之后的3年,张英善又分别承包了几十公顷造林地。为保质保量地完成造林任务,他和家人常常披星戴月,忍饥挨饿是常事。张英善说:“栽树是手活。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1000多棵树,10天、20天,一年、两年……他的手糙得像松树皮,干起活来钻心地疼。长年累月地干,腰也受不了,他就站着挖坑,跪着栽树。
“没日没夜地干,不就是为了名和利吗?”面对质疑声,张英善的话语有些激动:“那个年代,我栽活一棵树,公家只给我一厘钱,我们两口子一天干14个小时,也就挣3块多钱。这哪是为钱呀,为的就是让更多的树苗活起来,那是林业工人的本分。”1984年,张英善响应国家号召,开办了乌马河林业局第一个家庭经营性林场。他承包了300公顷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顷,10年造完。靠着一股子韧劲,到1994年末,300公顷造林地经上级验收全部合格,一次性归公。到2006年,张英善经营承包林地的面积已达310公顷,成活率达97%以上。眼下,张英善栽下的近百万棵树,平均胸径已达12厘米,一行行、一片片、一茬茬蔚为壮观。有人曾粗略算过,这些树可为国家创造收益2000多万元。2006年,伊春市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乌马河经营所拉开序幕,张英善承包了10公顷林地。当年,他在这片林地内栽下10000棵松树。2007年,他又栽下松树4000棵。如今,这些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省级劳动模范、育林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张英善都没放在心上。张英善动情地说:“小树苗一点点长大、一片片成林,我是看着舒心、干着有劲。我对树木、森林有一种别样情怀,种树,对我而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责任。”
推荐阅读:
辽阳:大河南镇观赏花卉走俏市场
毕节实兴:花卉种植美了村庄富了民
枇杷甜了怀化芭蕉溪
90后小伙:自己种的草莓特别甜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