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巧:从泡桐研究起步的科研女将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兴国 2018/5/29 15:18:56
翟晓巧是泡桐、刺槐专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和泡桐、刺槐新品种培育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她获得的荣誉众多,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她研究成果颇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她现在是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翟晓巧所在的实验室是河南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重点实验室。她说:“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一个树种,研究它的特性,解决一个问题,让它生长得又快又好,内心会很有成就感。”
刚接触泡桐研究,让翟晓巧印象深刻。那时,她的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开展,任务是建立起泡桐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组织培养是一项繁琐工作,如何实现把泡桐的叶片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需要在培养基的筛选、生长调节剂的选择和浓度配比方面做大量的组合。“我做了大量尝试,在无数次的失败后,看到叶片诱导出芽,又诱导出根,最终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那种兴奋和愉悦真是难以言表。”翟晓巧激动地说。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长期困扰和妨碍泡桐产业的发展,同样也一直在困扰着翟晓巧。“引起泡桐丛枝病发生的植原体一直无法体外培养和基因组测序,这为泡桐植原体的致病机理研究带来困难。”翟晓巧说。在直接提取培养失败后,翟晓巧困惑了很久。
对待疑难困惑,翟晓巧用“坚持”作出回应。在总结以往泡桐丛枝病研究的基础上,翟晓巧和团队终于首次发现,丛枝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患病泡桐DNA甲基化的变化,同时他们首次将表观遗传学理论引入到泡桐丛枝病研究中,并将寄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泡桐DNA甲基化变化与丛枝病发生的关系研究,这开创了泡桐丛枝病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了技术路线的创新,为泡桐丛枝病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对泡桐研究的深入,翟晓巧和研究团队已完成泡桐基因组的精细图谱,以及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基因组测序,这将为进一步揭示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分子机理提供有力帮助。
在刺槐新品种培育研究方面,翟晓巧同样“不简单”。由她主持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抗逆生态树种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是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首次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最终,课题构建了木麻黄嫁接矮化控制授粉技术,提出了高效杂交制种关键技术;建立了刺槐四倍体诱变育种技术,克隆了3个臭柏逆境相关功能基因。课题于2017年成功通过验收。
2018年,翟晓巧被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面对荣誉,她说:“我只是做了微不足道的工作,国家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对我是鼓励也是激励。”
推荐阅读:
河南三门峡:瓜果飘香助民富
吉安市林下经济促群众脱贫致富
一棵油茶树点燃山村脱贫梦
张英善:一腔赤诚山林作证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