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可借鉴荷兰经验 把农民变企业家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孙冰 2006/6/5 9:30:03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把农民变成“企业家”,而不是传统的农民。传统的确很好,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里,你不得不不断创新,不得不面对很多不可预计的风险,并接受它们的考验。
作为一个农民,与他人合作可以让你做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停留在传统上,而且这种合作也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每个人都知道这种合作形式会给将来的农民形成了一个更好的传统。我所说的这种联合和合作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协同合作。
农民应该拥有更大、更长的土地使用权
《中国经济周刊》:您到过中国的农村吗?您对中国的农村有什么印象?
魏尔曼:我只去过一次,在去年6月份我到了张家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国的农民是单独劳动的,而不是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的。
我认为(中国)政府在土地使用方面应该给予农民更大的权力空间和更长时间的使用权。并不一定要给予他们所有权,只要有使用权就可以了。是否拥有土地对于农民来讲并不十分重要,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土地使用权对于农民来讲,太重要了。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进行投资改善土壤状况,因为土地的可持续性是非常关键的。
他们也可以进行其他各种投资,比如投资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确保投资和科技创新的稳定性,这不仅支持了农业,也有利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我的中心意思是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非常重要。荷兰愿意在这方面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合作与任何政治都没有关系,这纯粹是农民以自助的形式发展经济。
《中国经济周刊》:我想您也听说过,中国提出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而荷兰也曾提出了一个建设“活力四射的农村”的概念,您能否比较下这两个概念的的异同?您认为荷兰的这个“活力”将来源于哪里?
魏尔曼:荷兰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因为荷兰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这种现象和过程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都有类似的问题,并依然在持续中,而且还会一步步逐渐发展下去,重要的是到最后可能会导致没有人留在农村。农村和一些小城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最低也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农村才会健康的发展下去。
这一过程的演变是渐进的。如果从农业中抽取劳动力和资本过快,而其他产业还尚未强大到足以吸收这些多余的劳力和资本,农业和农村就可能要崩溃。
所以了解这种情况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是十分必须的,以便对其进行一些调节。而调节的方式不是简单地鼓励和刺激农民不要因为收入低而离开土地迁往城市,而是要使农民自愿地留在土地上,留在农村里,创立农民合作社就是途径之一。
同时也可以通过重建农业结构,开发新的农产品项目,生产新品种的农产品,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生产力和效率,这样才能使农民留在土地上。而政府政策趋向性和持续性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使之得到保证。
编辑: 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