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第一村15亿巨资大变脸 打造最美农村
来源:天府早报 作者:李晓波 孟梅 华小峰 2006/6/12 9:28:58
见证农科村“第一人”身家1000万
“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昨日下午,在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徐家大院里,记者见到了院主57岁的徐纪元。作为农科村发展农家乐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全中国发展农家乐的第一人,徐纪元见证了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发展的艰辛历程,如今,身家上1000万的他,在与记者闲聊时,不时感慨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人。说及农科村的现状,他希望农科村的这次“大变脸”能让它再次腾飞……
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搞农家乐的,当时本钱是多少?
徐:应该是1983年吧。这之前,我们一家人主要是种地谋生,1983年初,我见不少地方需要花草搞绿化,就卖掉家中的两头猪,投入了160元钱在地里栽培了3亩花木,做起了花木生意。1986年,赚了一笔钱后,就拆掉家中茅屋,建了10多间小青瓦房。政府宣传我致富的新途径后,不少人来参观取经。有一次,一群外地游客来看了后,就说我这好,要组织人来耍一下,给点茶饭辛苦费,那次我赚了点钱。这之后,类似接待多了,我才知道这里面有商机。只不过,当时没意识到这种经营方式为“农家乐”。
记:农家乐发展顺利吗?有些什么酸甜苦辣?
徐:我当时的农家乐,一半是靠接待游人,一半是靠在外进行草木苗圃交易,赚些栽培与差价钱。园里栽的桂花、铁梗海棠等花苗,都是我去雅安深山采摘的。有了一点本钱后,一些用来扩大苗圃,一些用来经营农家乐。最初,这种经营方式不流行,大家手里钱也紧,生意不是很好。有了3000元钱后,老婆曾劝我够了,不用再做了。我没同意,将仅有的3000元收益拿去进茶花、罗汉松树苗去了,扩大两亩园子。因为手头紧,有一年,我们过年买肉的钱都没有。
记:哪你是如何克服困难,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的呢?
徐:1985年至1988年,那是我的艰难创业期。我的苗圃扩展到了郫县至花园镇的路边,我一人管不下来,家里人就全家总动员。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还四处联系生意拉客。这几年过后,我的生意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农家乐名气越来越大,苗圃生意也越做越广,我还时常到省外谈生意。现今,除了这个农家大院,我还有180多亩苗圃,资产有1000多万元。
记:作为见证人,你认为农科村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什么之路。它今后将如何发展?
徐:我首开农家乐后,第二年,我的妹妹、村上的支书也相继办了起来。这之后,农家乐数量就直线上升,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发展之路比较曲折,生意秋时,我差点把苗圃与农家乐“转”出去,但交易被人撬了。被逼之下,我只好狠心发展,结果“坏事变好事”。应该说,我们这的农家乐能有今天都不容易。现在的农家乐竞争激烈,我们的也不例外。农科村要继续“火”下去,需要在硬、软件上大投入。硬件上,我们就投入180万搞了一次大装修。软件上,我们家是典型的家族管理,这有不少弊端,以后肯定要引进高素养的管理人才。
记:农科村要“大变脸”,成立专门的管理局,你如何看待?
徐:农科村能成为一个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说实在的,这要感谢政府给我们办了许多实事。一是指导。二是他们宣传得力。三是在办证、税收等方面给予了许多方便,还多次维修乡间路。现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局,专事专办,肯定会加快这的发展。
寻招农科村期待“金点子”
“这是我们投资1000万新修的村道!”“这条道上的三家农家乐今年都搞了装修!”“这是我们新引进的乡村大酒店在施工”……昨日下午,友爱镇党委副书记蔡能贵带记者游览农科村时,对农科院的景点、线路、变化都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农科村不仅是友爱镇的一张耀眼的名片,也是郫县一张增辉的名片。它的再次腾飞,离不开“科学决策”。
作为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农科村成功的接待了各
编辑: 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