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花引发的“战争” 黄顶菊从哪里来?
来源:阿里巴巴 2006/8/29 15:42:25
![](http://sr.yuanlin.com/UploadFiles/200608/2006829154136591.jpg)
目前,河北省正在开展一场“战争”,针对目标是黄顶菊。黄顶菊,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名字,其实是来自国外的有害植物,被人们称为“生态杀手”。
入侵定殖,并有短期内爆发的可能
2001年,河北省在衡水湖首次发现几株黄顶菊,但他们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2005年底,已经扩散到衡水湖周边,从冀州通往衡水的公路两旁近20公里沿线随处可见。
同时,河北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5个市的16个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发现了黄顶菊,面积10余万亩,重灾面积2万亩。
截至目前,河北省植物疫情普查结果显示,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石家庄、廊坊、保定等7个市的47个县(市、区)以及京、津周边地区不同程度存在黄顶菊分布,发生面积30多万亩,重灾面积5万亩,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扩散了20万亩。黄顶菊不仅生长在农村地区,还有向城市蔓延的迹象。记者前不久从石家庄站出发,火车刚驶离车站没有多远就发现了成片的黄顶菊。
更为严峻的是,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市的部分地区已出现黄顶菊入侵农田的现象。专家分析认为,外来有害生物黄顶菊已完成了在河北的入侵定殖,并有短期内爆发的可能,如果其在农田定殖为优势种群,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黄顶菊从哪里来?
据河北省植保总站工作人员张连生介绍,黄顶菊属外来植物,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一年生恶性杂草,高25厘米至170厘米;叶子交互对生,花冠为鲜黄色;种子为黑色,极小。
原产于南美洲的黄顶菊是如何飘洋过海“落户”河北的呢?经河北省植保总站的专家调查发现,黄顶菊主要生长在湖边、沟渠边、路旁,尤其是在河流拐弯、流速变缓的地方,黄顶菊生长特别茂盛。因此,可以认定远距离是通过水传播,近距离主要是靠风、农产品调运、车辆和人携带传播。
河北发现的黄顶菊的最初来源是哪里?张连生告诉记者,很可能是从河北南部的岳城水库调水过程中传播来的,但黄顶菊如何“落户”岳城水库不得而知。
黄顶菊不仅蔓延速度惊人,而且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据了解,黄顶菊在其原产地南美洲并不猖獗,一来到河北便如鱼得水般地疯长起来。其长势极强,耐盐碱,耐贫瘠,植株根系发达,高大的植株和释放的化学物质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据调查,其最高可达2.2米,比其在原产地南美洲增高近1倍,对其他植物的危害程度明显高于原产地。河北一些地方采取机械粉碎方法灭除黄顶菊,粉碎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刺激性异味,会使人头晕,牛、羊等牲畜也避而远之。
此外,黄顶菊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一株黄顶菊有1200多个花序,能产数十万粒种子,高发区的黄顶菊密度每平方米可达上万株。种子萌发时间不一,4月至8月份都可以萌发,植株生长非常迅速,一年仅防治一两次难以收到效果。
应早两年向黄顶菊“动手”
8月中旬,河北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在献县陌南镇正式启动了黄顶菊灭害除治行动。包括加强种群监测、开展发生危害普查、加强对发生区域的隔离检疫、发动群众及时铲除以及化学灭除,力争在今年9月上旬黄顶菊开花结子前遏制其蔓延势头。但由于黄顶菊主要分布在路旁、沟渠边,群众对灭除行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黄顶菊彻底灭除。
此外,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嗜盐等方面的生态习性,将对我国土地盐碱含量偏高的华北及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牧场和苗圃等造成重大威胁。我国的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沿海地区都有可能成为黄顶菊入侵的重点区域。
有专家认为,如果早两年向黄顶菊“动手”,防治起来会很容易。黄顶菊在河北的大规模扩散,暴露了我国对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机制还不完善。
编辑: 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