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三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产业发展模式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李人庆 2006/10/10 10:47:19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兴国是如何抓好产业富民,让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呢?日前,笔者深入该县高兴镇蒙山村、龙口镇文院村、潋江镇罗廖村三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分别解读了三个村不同的产业模式。
镜头一蒙山村杜鹃花:基地+花农
谈起蒙山村杜鹃花,有一个基地不能不提,它就是位于村头的兴国县第一个比利时杜鹃花基地。
2002年冬,高兴镇派人在福建考察了解到,比利时杜鹃花在全国供不应求,且该花可人为控制随时开花,每亩投入近万元,两年后每亩可实现纯收入2万元。于是,镇里高薪聘请技术员,在蒙山村建起了30亩基地,第一批花被经销商一抢而空。镇里为扩大种植规模,采取“基地+花农”的形式,由镇里提供种苗、技术及解决启动资金,让农民自己经营。基地人员上门传授管理、技术知识,统一揽订单,统一销售产品,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日前基地已发展到50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比利时杜鹃花基地,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已有价值300多万元的花被北京奥运会场馆订购。
发了“花”财的农民,又将更多的钱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据统计,去年以来,该村已有85户农民建了新房,硬化道路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建起了2个农民休闲小区,成为全县有名的“空心村”改造示范点。
点评:蒙山村的杜鹃花在短短三年内,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中可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市场看好的产业应大力推广;二是产业做大必须依靠政府做好服务工作。
镜头二文院村桂花:能人+庭院
走近龙口镇文院村,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该村共有桂花树30万株,成为名副其实的“桂花村”。
文院村的庭院经济由来已久,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开始在美化家园与发展产业上动脑子,最终决定在村里种植桂花树。在村支书的鼓动下,文苑花卉基地老板刘德槐与村民达成协议,由他免费提供树苗及技术,并负责回收。一时间,农民纷纷在庭院种上桂花树,因为桂花管理要求不高,又可套种其他农作产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村民刘英元算了一笔账:每株桂花树最少一年可赚20元,他家的80株就“捡”来了1600多元,很划算。
点评:桂花树是文院人建设家园与发展产业的有机结合点。外加以能人为中心,使全村桂花产业有了领军人物,这一切让农民种得放心,赚得开心!
镜头三罗廖村灰鹅:贩运体+养殖户
多少年来,兴国灰鹅的销售一直是制约其壮大的“瓶颈”。可去年,兴国灰鹅出笼达1000万羽,成了该县的一项富民产业。在该县潋江镇罗廖村,养鹅大户钟常坎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村里有个灰鹅贩运体,随时收鹅,价钱也合理,全部销往广东等沿海城市。”如今,该村已有93%的农民养鹅,全年出笼灰鹅6万羽以上,该村贩运体成了兴国灰鹅外销的市级龙头企业,一边连着广州、深圳等消费点,一边在乡村设置收购点,农民不再为销售费神了,该村灰鹅贩运体已辐射全县25个乡镇及于都、宁都等县,固定资产达800万元。
富裕起来的罗廖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分外热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60户农民进行了改水,180户农民用上了卫生厕所。
点评:传统产业如何做大?销售是破题的关键。罗廖村把销售这一环节打通后,兴国灰鹅这项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 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