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大力发展红柳大芸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陆晨阳 程海 2006/11/4 13:32:49
新疆和田是红柳大芸的原产地、主产地。
2003年,和田地区提出种植30万亩大芸的发展目标。几年来,和田正以年平均4至5万亩的速度推进人工定植红柳。截至今年8月,全地区七县一市,人工种植大芸的寄主植物———红柳已达17.7万亩,大芸接种面积累计达13万亩。
10月15日,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人大主席买买提明·依布拉音告诉我们,该乡的兰干吾斯唐村共有1800亩红柳地,去年收了60吨大芸,按当时的收购价5元/公斤算,该村共有30万元的进账。
奥依托格拉克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于田县最早种植大芸的乡,2000年投资建立大芸基地,目前已有3.8万亩,完成投资4403万元,有效遏制了沙漠对农田的侵蚀。
除了奥依托格拉克乡之外,于田县种植大芸的乡还有达里雅博依乡、托格日尕孜乡、阿热勒乡、阿日希乡。近几年来,这几个乡同样都发了“大芸财”。
红柳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带中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耐沙埋的荒漠灌木树种,大芸就寄生于其根部。红柳大芸作为一种珍稀药材,具有补肾壮阳、悦色延年等一系列神奇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民间的药疗、滋补、保健等领域,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沙漠人参”。
于田县的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大芸的生长发育,是人工红柳大芸种植的理想之地。目前该县已种植红柳7.4323万亩,接种大芸5万亩,每年每亩可产鲜大芸500公斤,按照市场价6元/公斤核算,亩均可收入3000元以上,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100元左右。
2001年,于田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芸之乡”;2002年,该县人工大芸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许可证》认定资格证书。
只抓大芸种植是形成不了产业经济的,于田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积极寻求大芸合作伙伴。
2002年7月,由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台湾杏辉药业集团杭州天力药业有限公司和于田县管花肉苁蓉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天力沙生药物公司经过市场调查论证,研制开发出了“皮雅曼大芸酒”、“大芸含片”、“大芸胶囊”和“大芸口服液”等系列产品。
2003年,和田地区提出种植30万亩大芸的目标,墨玉县就在当年启动了红柳大芸基地建设。起步较早的民丰县,大芸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日趋明显,农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大。2005年民丰出售红柳大芸干品193吨,全县农民人均来自红柳大芸的收入为131元;今年预计可出售红柳大芸干品289.5吨,农牧民人均红柳大芸收入197元。
和田大规模种植的人工红柳大芸基地,引起了全国诸多制药厂家和日本、台湾客商的关注,一批批国内外专家和客商慕名而来。新疆新域集团、裕丰有限公司,区外帝辰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与台湾杏辉天力(杭州)药业有限公司一起,纷纷抢滩和田。
10月12日,在和田地区2006年秋季农村经济观摩会上,地委书记朱海仑非常肯定地表示:大芸是最没有风险的产业,是节水农业,比设施农业相对简单、投入少,是和田最有前景的产业。
事实也是这样,在于田县种植红柳大芸,第一年每亩需投入苗木费330元、种子费300元,平整土地和开挖定植沟等820元,共计1450元,除第一年需水量大外,其后数年几乎都只是产出没有投入,且可连续产出近30年。
编辑: 红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