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人工林木重大害虫防治体系逐步形成
来源:科技部网 2006/12/12 10:20:19
“十五”期间,通过863计划现代农业研究,我国建立了基于化学生态调控的杨树天牛灾害林分生物多样性优化结构模式,为我国生态脆弱区域人工林重大害虫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鉴定出了光肩星天牛嗜食树种复叶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筛选出对松褐天牛具有较强引诱活性的目标化合物,并通过野外诱捕试验筛选出对松褐天牛更加有效的二个配方。筛选出优于国外诱芯的红脂大小蠹引诱剂配方,研制出红脂大小蠹信息素引诱剂释放装置。
进行了外生菌根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耦合因子对杨树苗生长及抗病性的效应研究,揭示了耦合因子通过促生和激活土壤酶活性等作用,加速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分解和释放,有利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耦合因子与苗木根系形成菌根,菌根真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根际环境,刺激根系分泌更多有机酸和其它有机化合物,增加土壤养分的溶出,通过菌丝体延伸直接促进根系的吸收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苗木的抗逆抗病性。提出持续控制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寄主主导性病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树木抗病保健活性动力土,对于生态脆弱区苗木的成活及抗胁迫能力均有重要意义。
基本掌握了天牛在目标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不同配置比例的林带和片林中种群动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不同生物多样性优化结构控制天牛灾害的综合效益的评估。初步提出调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林分生物多样性优化结构类型4种;明确了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关键技术是诱饵树的比例,阐明了基于优化林分生物多样性结构的生态调控机理是,提出了防护林动态经营前提下杨树天牛灾害自我生态调控技术与模式。
编辑: 红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