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景观区不能叫“风光带”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姚媛媛 2007/3/8 10:52:45
南京有诸多“绿地”、“风光带”和“广场”,这些开放式场所的名字往往约定俗成,比如鼓楼广场、山西路市民广场等。可昨天,南京地名学家、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的薛光向记者提出,开放式场所的名字也应该和普通地名一样,不仅要设专门的标识牌,还要有明确的命名规范。比如,不是什么景观带都能被命名为“风光带”,“风光带”必须含水流、湖泊、江河等水景在内。
开放式场所命名混乱
薛光告诉记者,南京现在有很多开放式场所,各类广场、绿地、风光带星罗棋布,装点城市虽好,命名却颇混乱。“尤其一些绿地广场正在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就更不能随便定名。”
他拿“广场”举例。“过去,广场主要有两种:一是人们熟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南昌八一广场等特大型广场,供人们游览集会,地面为水泥地,有少量绿化;另一种是不供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而是车辆绕行的公共场地、交通大转盘,比如南京的鼓楼广场、五塘村广场等,中心大圆盘以花草、林木、雕塑为主,外围一圈为环形车道。”
但是,现在的广场定义显然发生了变化。他说,最有代表性的是几类新广场:一是通名称“广场”的,如占地67万平方米的无锡“太湖广场”;占地10万平方米、呈“鼎”形的徐州“彭城广场”等。
二就是现在南京人熟悉的市民广场了,主要满足市民的休闲生活,比如“鼓楼市民广场”;占地9万平方米的“山西路市民广场”;占地1.6万平方米的“汉中门市民广场”等等。
三是“文化广场”,给人印象仿佛是一个“文化博物馆”,如占地72万平方米、集全国多个第一的天津“海河文化广场”;建有大型运河神像和两个百米以上太阳月亮圆坛的北京“运河文化广场”(北京);建有国际会展中心及大剧院的蚌埠淮河文化广场等。四是“绿化广场”,绿化面积在“广场”所占的比重要比其他设施面积更大。如占地6.7万平方米的佛山“桂城中心绿化广场”;武汉“武展绿化广场”;有“广州黄果树”水景瀑布美誉的广州“天河东站绿化广场”等。
五是“休闲广场”,集文化、旅游、运动、购物、饮食、娱乐等休闲为一体的场所,如张家界“武陵源国际休闲广场”;有“都市村庄”之称的北京“地坛休闲广场”等。
为广场设地名标志
薛光认为,“开放式场所”命名既要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又要别具一格。为此,他建议,“开放式场所”必须有法定的标准名称。在工程项目申请立项时,地名管理部门就应超前预先命名。根据其范围、规模、性质、设施的内容、数据和周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取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名称方案,还可集思广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邀请有关专家、行家经论证审定后,报请当地政府最终审批、公布。
其次要对各类“开放式场所”设置地名标志。地名标志如果设计精美,还能“画龙点睛”,本身就成为一个优美的景点。它还可以推广标准地名,不会混乱地叫,以免同一个广场这个人叫它“山西路广场”,那个人叫它“少年宫广场”。
可用主体建筑命名
薛光表示,“开放式场所”之名要因地制宜,反映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文化特征,还要避免和其他城市相雷同,让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好找好记好打听。
所以,他认为,开放式广场命名可以有几种原则:
一是以邻近的主地名派生命名。很多广场名多半是这样形成的。如鼓楼市民广场因邻近鼓楼得名,南京小桃园、太湖广场、盱眙淮河风光带、北京西单文化广场都是这样命名的。
二是以相关位置命名。有时一个主地名旁边有一圈这样的广场、绿地,大家不可能都叫“鼓楼”广场,所以就用相关的名字,比如北极阁广场等。
三是以历史文化命名,适用于当地地名历史内涵丰厚的,如明故宫广场等。
四是以主体建筑命名。“这种方法形象、生动、直观。”薛光说,最典型的就是玄武湖畔的“太阳宫广场”,主体建筑太阳宫也成为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
风光带不能随便叫
现在,动不动就是“××风光带”、“××绿地广场”,而薛光认为,这些名称不能想叫啥就叫啥,得有个标准。
比如,命名为“广场”的,占地面积一定要在1万平方米以上,特别是要有大面积的空旷场地,各种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能够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命名为“绿地”的,要以大范围的草坪、花卉、林木为主,活动场地较小,供人们漫步游览或卧地小憩,不组织有关的文化活动。命名为“园”、“公园”的,要具备封闭式“公园”或“园林”的特征,设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和回廊曲径,只是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而已。
编辑: 红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