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商人动态 | 园林商人区 | 商人专访 | 经营之道 | 第一桶金  | 前车之鉴 | 经典案例 | 商贸首页
经营之道More...
·创富榜样:24岁女大学生回村创业..
·花农坐在电脑前谈生意 天王农民迷..
·“花村”夫妇养花窖里种花 姹紫嫣..
·叶尚君:规模扩张问题巧应对
·姚有君:以细节的完美 成就客户满..
·孙交松:尝试花卉产销合作新模式..
·刘君:瞄准目标拓展销路抓机遇
·吕大放:葡萄盆景诗情画意他敢称..
·陈金才:花型一变路子宽
·姚兴苗:精心育苗 长远发展
第一桶金More...
·200元买花种起家 成“花卉之乡”..
·徐金永 金鹰鸽:创业梦想开出一片..
·周正东:在创业的天空飞翔
·郑黎军:退伍军人致力圆起绿色梦..
·罗金翠:走出传统的花卉创业者
·谢小平:80后村官用金银花为村民..
·“泥腿子”朱新建的创业路
·刘展伟:弃教务农种苗致富的大学..
·冯焕娣:“见风使舵” 创业成功
·退而不“休”种川铁 花甲老人勤创..
前车之鉴More...
·温州:上田小区停车位紧张 规划中..
·城区主干道绿化植被人为毁坏较严..
·郑州:121株大叶女贞惨遭毒手 初..
·一个月内被盗两次 20盆盆景全被偷..
·银川:21家商户“被强迫”卖花卉..
·王军:我偷的不是盆景,是风景
·种类少市场小品牌缺乏 海口花卉产..
·深圳梧桐山沉香树惨遭盗伐
·7旬夫妻泄愤毁名木近百棵被拘
·江西:毁坏4棵树 换来3年刑
  园林商人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无形资源有形裂变 千年枣树成就亿元产业(图)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红梅 王恩钊 张立峰  日期:2005-10-19


    无形资源实现有形裂变

    黄骅是“中国冬枣之乡”。冬枣在黄骅的栽培历史已逾千年,境内聚馆村一带现存有全国最古老的一片1000余亩的原始冬枣林。原始林内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冬枣树1067株,其中198株已经超过600年的历史,被当地居民虔诚地奉为“枣神”。 

原始冬枣林嫡祖树

    黄骅冬枣个大核小、皮薄汁多、肉质细脆、色泽亮丽,明清时期即为贡枣。以往人们在晚秋时才能品尝到的这种稀有果品,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资源利用价值才得到进一步开发。针对当地地碱大、水咸、干旱等问题,黄骅市委、市政府决定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冬枣的规模化开发,实施枣业富民工程,使这一无形资源迅速实现有形裂变。

    “优生优育”提升科技含量

    “黄骅冬枣甜、脆,好吃!”这是每个品尝到黄骅冬枣人的共识。为什么黄骅冬枣能有这样好的品质,深究其因:黄骅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冬枣果实的糖分积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氯、钾离子,能增加果实的脆度和硬度。

    黄骅人多年来坚持对冬枣实行“优生优育”,标准化生产,并以绿色、健康、无公害为导向,在育苗、施肥、采摘等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的同时,对全市冬枣实行了“选优工程”,以此改造了冬枣3万亩,建成优质冬枣苗木基地3000亩。

    随着冬枣的大规模开发,黄骅参照国际标准修订了自己的冬枣标准化生产标准。施用生物药、农家肥,严格按标准生产。2001年在全市推广了《无公害黄骅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02年被国家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03年黄骅冬枣国家级专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正式通过验收。同时,黄骅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建立健全了以林业部门为主体,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采取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村,责任到人,实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为不断提升黄骅冬枣的品质,自1998年起,当地技术人员就会同中科院现代化研究所等院所的专家教授联合进行重点攻关,进行了“滨海盐碱地冬枣速生繁殖”、“冬枣生物学特征及树型选择”、“冬枣贮藏保鲜”等技术研究。

    近年来,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种植冬枣的积极性,当地政府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从种苗、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种谁有”、“地随树走”的原则,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发展冬枣规模种植和集约化生产。

    目前,黄骅冬枣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不仅涌现了像孔店、聚馆等一些冬枣种植专业村,而且已建成万亩以上大方1个,千亩大方38个,500亩以上大方84个,拉动了黄骅冬枣产业稳步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品质保证迈入国际市场

    今年9月的一天,黄骅市天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国良接到一个来自韩国的国际长途,询问如何邮购脆冬枣。

    对于产品走上蓝天的“天天”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正是公司生产的绿色“十月红”脆冬枣,率先走上了雅典奥运会的专机,使脆冬枣成为时尚的航空食品。杜国良高兴地告诉记者,沧州市邮政局已为此专门推出了冬枣速递业务。

    “立足市场、开发市场、做大市场”,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消费观,把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理念融入冬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提高了黄骅冬枣的质量和竞争力,也使黄骅冬枣领取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在第107届意大利维罗那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一盒50克包装的黄骅脆冬枣竟卖到了5欧元,一颗脆冬枣折合人民币2.8元;2004年10月,北京空港配餐公司一次与黄骅签订了每年供应l万公斤冬枣产品的供货合同。此后凡是从北京机场乘坐国航头等舱的旅客,都可以吃到素有枣中极品之称的黄骅冬枣。

    为使自己的品牌能够更加长久立足于市场,当地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自觉杜绝使用激素,坚持不收购外地枣,通过发展“工厂+基地”模式,大力发展贮藏增值型、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其中,黄骅市华夏冬枣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已联系农户2万余户,年产值1800万元,带动了全市冬枣种植的发展。

    几年来,黄骅市已建成2000吨大型自动化组合式气调保鲜库2个,中小型保鲜库200个,冬枣贮藏保鲜能力达到1000万公斤。冬枣种植涉及全市70%以上的村和户,在全市的果品总产值1.5亿元中,冬枣产值占全部果品总收入的80%。由于冬枣产业的蓬勃发展,种植户人均增收近500元。

    2004年,全国最大的冬枣专业市场——孔店冬枣专业市场一期竣工开业。占地100亩的孔店冬枣专业市场运营后,冬枣年交易量达400万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冬枣集散地,搭建起黄骅冬枣走向大市场的新平台。

    千棵老枣树10年时间已繁衍成一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去年,仅种植冬枣一项全市农民增收1.2亿元,预计今年还将有大幅增长。

    金秋10月,鲜红的黄骅冬枣在一片“绿色”中绽放出自己灿烂的笑容。

编辑:木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