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怀宁广泛种植竹子 竹业经济让农民鼓了腰包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日期:2006-12-11
“我粗估了一下,今年卖竹蒸笼就挣了2万多,春节后还有一段时间旺销,一年下来起码能赚它个4万元。”说起竹子给自己带来的好日子,怀宁县江镇镇老农余会明喜上眉梢。和老余一样,怀宁竹业经济节节攀高,促进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以浅山丘陵地貌为主的怀宁县,盛产斑竹。怀宁竹子产业化,竹子经济的兴起,与本地白案经济的兴起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多地少的江镇镇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奔赴 全国大中城市从事白案加工,每年在外从事白案加工的就有1.8万人。白案加工就得用蒸笼,较之金属蒸笼,竹蒸笼具有透气性好、蒸出来的东西味道纯正地道的特点,竹蒸笼因此大行其道,深受白案加工者的欢迎,昔日司空见惯的斑竹从此成了“香饽饽”。而另外一些有市场眼光的农民,则从中看到了竹蒸笼加工的商机。现在,怀宁县长年在外从事白案加工的农民达9.5万人,年蒸笼需求量在130万只左右;专门从事竹蒸笼加工的就有4500多人。有的竹蒸笼加工户还购置了破篾机,雇请人手帮忙。 同是竹子加工,与余会明不同的是,雷埠乡农民陈家平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说,都往一条道上挤势必拥堵,还不如想想别的办法。他瞄准周边地区蔬菜、花卉种植户多的情况,把斑竹加工成花卉、蔬菜、瓜果的篱笆和棚架。正是迎合了市场需求,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加工订单也源源不断。 普通的竹子变成了“发家竹”、“摇钱竹”,怀宁农民从竹子种植、加工、销售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目前全县与竹子产业相关的农民就有3万多人。竹子经济,不仅鼓了农民腰包,带动了运输业,还有效保护了县域生态环境。得到实惠的农民主动保护起竹资源,他们都说:今年的笋子,来年的竹子;今年的竹子,来年的笋子,千万不能只砍不栽、只伐不管。栽种、管护竹子,成了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 编辑:红豆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