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迷”秦三中 种苗圃3年收入100多万元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赵哲 王凌云 日期:2007-4-3
衣着“土”味十足,皮肤黝黑发亮,瘦高的个,眉宇间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地道的一个农民!这就是笔者见到的秦三中,像当地农民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在河南省平舆县双庙乡梁桥村一提起“秦三中”的名字,村民们都乐呵呵地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可是俺村的‘命根’、活‘财神’啊!”爱钻研农业科技的秦三中在村里乃至全县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什么“科技迷”、“土专家”、“田秀才”这样的桂冠一串串……
1986年,毕业于驻马店农校的秦三中,丢下城里的“铁饭碗”,一声不响地卷起铺盖回了家。别人拼命挤着脑袋“洗脚进城”,他却偏要回家种田,这事成了村里的头条新闻。就连秦三中的父母都赌气不理他,给了他一块一亩三分地之后就撒手不管了。 秦三中偏不信这个“邪”!“一亩三分地能种啥呢?”秦三中开始琢磨起来。到城里逛了一圈后,秦三中心里有了底:蔬菜紧俏,价格上涨得厉害,就种蔬菜!可秦三中也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化肥价格暴涨,又没了父母的“支援”。“怎么办呢?”他左思右想,“有了!村里遍地都是农家肥。”顾不上三七二十一,秦三中起早贪黑地拾粪、掏粪,把全村的厕所、粪塘挖了个“底朝天”,他成了村里有名的义务清洁工!再科学配施点化肥,既节省了投资,又培肥了地力。晚上他则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用功,当时仅有的几本蔬菜种植方面的书都被他翻烂了。还好,一亩三分地总算没亏待他:长出的蔬菜格外鲜,格外嫩,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那年年底他一下子进账千儿八百块!在当时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秦三中的“嗜书如命”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有一次,父亲让他去集上买肉,结果他把买肉的钱一分不剩地都买了种植方面的书籍。中午,母亲还等着他买的肉下锅呢,可他抱回的却是一摞书,弄得家人哭笑不得。1986年底秦三中一口气买了两架子车的科技书,花费了他当年收入的一半。两年后,手头日渐宽绰的他率先搞起了蔬菜大棚,针对土壤特性合理实施配方施肥;大打时间差,错季上市。“大路菜”被他做成了“精品菜”,当年收入突破四千元。一亩三分地被他做出了大文章。昔日那些坚信“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种地“老把式”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娃的脑瓜就是灵活,听娃的话,打药省钱,种地赚钱。”父母也改变了态度。闲暇之余,秦三中则挨门逐户宣传科学种田的好处,使配方施肥、微肥拌种、稀土拌种、叶面喷肥等技术很快在全村推广应用。 “爱琢磨,喜欢捣鼓”是秦三中的天性。2000年,秦三中又玩出了“新花样”:自费到安徽省引进果树新品种25个,购回各种苗木种子52公斤,并把自己的责任田作为新品种母本园,种子免费分给乡亲们。他要大干一场,可乡亲们却不买账:风险太大了,万一失败了俺们都得跟着喝西北风,还是种粮食、蔬菜划算!秦三中磨碎了嘴皮子磨破了鞋,“掏心窝”的话说了上千遍,就差没把心掏出给乡亲们看了。在他的“游说”下,乡亲们勉强同意了。这下可够秦三中忙活的:手把手地教乡亲们苗木嫁接,来回奔波于田间地头,虽说有点“玩命”,可秦三中却乐此不疲。 当年,全村发展苗圃100多亩,各类苗木60多万株,长势喜人。秦三中一刻也没闲着,为了把这些苗木销售出去,他自费在当地媒体上发布果树苗出售信息。同时,秦三中引导种植户着手成立果木购销协会,采取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等措施,使该地果木实现品牌化。2002年至2005年,梁桥村销往各地的果树苗达100多万株,收入100多万元,苗圃生产成了村里的一项支柱产业。乡亲们着实赚了一大笔。 满脑子科技的秦三中却仍不满足,“不捣鼓出个啥手心痒”。2004年,秦三中打起了“套种”的主意。“过去俺这里每年种一茬小麦,小麦收后种一茬棉花、玉米、大豆之类的,那叫‘独生子’,土地资源浪费得比较严重,如今,俺还想让土地怀上‘多胞胎’。”秦三中对此作出形象地比喻。果树底下套种小麦、玉米、大豆,西瓜、萝卜、白菜等。每亩实现收入1500多元,比普通农田多收入800元。仅此一项,全村300多亩农田年增收30万元。“种粮种果又种瓜,‘一胞多胎’富农家。”这也成了秦三中的致富经。 种出的西瓜格外甜,种出的蔬菜格外鲜,种出的粮食特筋道,种出的果树苗特俏销……这就是秦三中的能耐。因其成绩突出,秦三中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科技扶贫先进个人”、“驻马店乡土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梁桥村也成为驻马店市利用科技致富的典型村。 编辑:红豆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