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黄新文”这个名字。但30年前,他可是全中国数亿农民艳羡的对象。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
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30年过去了,记者再次找到黄新文老人,力图通过他追寻那逝去的往事,去展现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奋争勇气,去重温“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激情。
将劳动看作健身活动
在小榄镇联丰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找到了黄新文老伯的家。当时,黄老伯正在院后的菜地里拣虫子,他家的菜都是他亲手拣出虫子。
黄老伯今年已经69岁了,现在依然住在他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房子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镇上开五金厂,另一个就和黄老伯一起养猪。老伴则在外打工,给别人当保姆。目前,他和儿子侍弄着六七十头猪,还有1亩多菜地。另外,帮另一个儿子干点杂事,毕竟,他的五金仓库就设在家中。
黄老伯带着记者去参观了一下他的养猪场。养猪场离他家大概有一两百米远,场地不是很大,光线也不是很好,但黄新文还是把猪场打扫得整整齐齐,明显看出这是一个熟手所为。
黄老伯说,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养生之道。他有一本《家庭健康指南———助你找出大小疾病成因,为你提供适当护理方法》,他称这是他的宝贝,每天都要翻上几次。他种菜、喂猪,也是当成一种活动,毕竟一辈子劳动惯了,现在的日子是富裕安康了,但也闲不下来。此外,他也练练太极拳。
当年腌咸菜大桶被没收
提起30年前往事,黄老伯有些兴奋。他说有好多记者都来找他,有广州的,还有北京的,还请他到酒店吃饭。
黄老伯回忆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在家里养猪种果树。随着政策的反反复复,他的命运几经周折。不过也没有多少大起大落的,充其量就是让干,自家收入就多一点,不让干,收入就少一点。他手腕上戴的还是一块上世纪60年代出产的上海牌手表,那是他花120元买来结婚用的,这笔钱,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
他印象中的最后一次受打击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生产队把他腌制咸菜的一个大桶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没收了。这是他花了200元的工钱请木匠用寿板特制的大桶,直径有三四米,可以装1万多斤咸菜。
1978年已成万元户
到1979年初,黄老伯的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1978年,他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具体说来,他一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出外做烟囱挣工分,收入3100多元;二是发展家庭养猪,纯收入为1700多元;三是他家还养了鸡鸭,培植蘑菇,蔬菜,纯收入为1100多元。
当时,极左路线的余毒还未消失,一些地方对社员的家庭副业采取限制的办法,定了些土政策,比如规定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到集体劳动的收入,否则就要被扣上“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暴发户”等帽子。可黄新文的家庭副业收入达到7000多元,超过了集体劳动分配的收入一倍多,这算不算资本主义?他走的这条路子对不对呢?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生产队干部和群众专门对他一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通常情况下,黄新文家都是按规定参加了集体每天8小时的劳动,家庭副业都是自己利用早晚和中午时间搞的,并且都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大家认为,黄新文一家对国家、集体的贡献大,虽然个人收入较多,但是通过勤奋劳动所得,这根本不是什么资本主义,他走的路子不仅没有错,而且应该受到赞扬和鼓励。
这里一个大背景是,1978年12月18-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是一次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起点的里程碑会议。1979年2月12日至16日,当时的中山县委召开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提出加快农业发展的措施。黄新文的做法受到了中山县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县委及时总结和表扬了这个典型,并颁发了勤劳致富光荣证。当年5月,黄新文因“在1978年度发展畜牧生产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中山县“特等先进生产者”。
1979年2月19日,作为一个农民致富的典型被《人民日报》推出,黄新文成为了享誉全国的致富明星。
全国一千多人来函寻致富经
黄老伯家有一个旧纸箱,里面都是当时全国各地向他取经者的来信。黄老伯说,当时来信起码有1000多封,纸箱里只是一部分,有些已经找不到了。记者随意翻了翻,这些信真是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但共同点都是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验。
其中一位署名“中共内江地委组织部孙振芳”的在信中说到:我想您能否将喂猪的一些先进方法和经验告诉我,为发展养猪事业多为国家做贡献。
一位湖北的邱泽明则说:你们一家8口人,养肥猪25头。我们一家9口人,只能养2头,还费九牛二虎之力,不知为什么。你们一家去年纯收入近6000元,我们一家纯入还不到400元,生活经济方面无法维持。希望黄新文能介绍经验。
黄老伯告诉记者,他当时对每一封信件都给予了回复,他说:我都把自己平时总结的一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我觉得大家一起富裕更好。
带动了中山农村发展
说起黄老伯当初的致富经,他认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他在小榄食品站工作的弟弟手中得到了一个猪饲料配方,根据这个配方喂养,猪吃后长得很快,最快的时候一天能长三两肉。此外,他还经常用50公斤的好米去粮食站换75公斤的碎米回来给猪吃,这样充分保证了猪饲料的供应。
1979年,黄新文在政治上得到了肯定,于是在养猪方面干得更欢了。当年,他一下子养了有200多头猪。粮食不够了,他跑东升(当时还叫鸡笼村)、窜东菀去购买农民分到手中吃不了的粮食。好在这个时候他手中已经算是“很有钱了”。那时50公斤番薯才4元钱,50公斤粮食才26-27元钱,所以他的5900元钱大部分都是花在了这上面(黄老伯说,他记得只给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他家纯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新文的成功带动了中山农村的大发展。数据显示,到1983年中山农村的专业户发展到22700户,经济联合体8600多个;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30元,比1978年增加了499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23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2.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