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黑土地上由“山底”到“山顶”的变革,惠及了广大林农,成为辽北林区最悦耳的“音符”,唱响了林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致富曲。“十一五”期末,铁岭市林业产业产值实现80.33亿元,增加值实现29.2亿元,山区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
林业产业发展再提速
2005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春风吹遍辽北,从铁南三镇到昌北大地,从柴河之滨到寇河岸畔,到处涌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热潮。经营主体明确,“集体林”变成“自家林”,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农民投身林业生产和林业产业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昌图县昌图镇东张家村林改后,村民得到了“第二块责任田”,全村8000亩山地全部栽上了榛子,农民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方塘、蓄水池,购买了提水设备,榛子亩产最高达到80公斤,亩效益2000多元。
铁岭县白旗寨乡阿达伙洛村林改前有6000多亩林地,4000多亩荒山荒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经营主体不落实,责权利不明确,一些农民形成了“山是集体的与自己无关”的观念,甚至靠山吃山,结果越吃越穷。林改后,产权明晰,“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了林农的自觉行动,农民造林、护林、发展林地经济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把山当田种、把树当菜管”,不仅多栽树、栽好树,而且林业产业发展从不敢投入转变为舍得投入,近年来,全村农民植树造林、发展林下产业投资达400多万元,全村所有能栽上树的地块全部栽上了树,所有的林地全部进行了林下产业开发,昔日4000多亩荒山、荒坡全部披上绿装,林下参、林蛙、山野菜等产业遍布所有林地,开发出林下参2000多亩、山野菜1000多亩、林蛙池70个、黑木耳60万袋。林木蓄积量增加了1倍,农民把山上年年增值的林木看成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是“未到期的高息存折”,是增值潜力巨大的“成长股”。全村林下产业年获利300多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
目前,全市以林木培育、种苗花卉、经济林、林下中草药、森林食品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规模达到331.5万亩,有7.5万户、33.84万人参与林业产业开发。全市以速生林为主的木材生产基地发展到110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2万亩,以榛子为主的经济林面积170万亩,林下参、中药材、山野菜种植面积39.5万亩,梅花鹿存栏量达到13万只,林蛙养殖沟1200条,林蛙养殖场366个,林蛙总存量6亿只
推荐阅读:
红豆杉价高需求旺 企业觅得新商机
安徽科技种植助推花卉产业发展
孙林生:小区园艺师的禅意人生
13种切花月季和4种食用玫瑰成功落户广西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