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人专访 | More... | |
|
姓 名:水木中天 简 介:本院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 >>详情
姓 名:俞孔坚 简 介: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93—19.. >>详情
姓 名:夏建统 简 介:夏建统先生出生于中国浙江,留学美国哈佛大.. >>详情
|
|
|
|
|
|
石雪晖:情系万元地 “葡萄教授”科技富农 |
|
个人简介: |
石雪晖,有“葡萄神”之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并留校任教
1987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果树生理学,专攻葡萄栽培
经过艰难攻关,终于建成南方“吐鲁番” |
|
|
主要事迹: |
“江南一枝花”——湖南的葡萄产业在全国有了名气;
“南方吐鲁番”——澧县的万亩葡萄香艳了大江南北。
最高兴的是农民。仅仅在洞庭湖区最大的澧阳平原,就有近千户农民种出了亩产纯收入过万元的“万元地”。丰收的8月,记者穿行在葡萄园里,看到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周远玉,今年2亩葡萄可卖3.6万;蔡业贵,4亩“美人指”葡萄,两年获利14万;“葡萄大王”王先荣,100多亩葡萄,纯收入更是上了百万。说起丰收的喜悦,农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生导师石雪晖——一个57岁朴实如农民的女教授。农民们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葡萄教授”。
农民要种“万元地”,石雪晖说:这样的成果我们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亩地能收几百元,农民就高兴;到九十年代,一亩田能产几千元,农民就满足;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繁荣,农民对单位面积产量的期望更高。
传统农业大县澧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万元地”的目标。这意味着农民靠几亩土地,就能取得与城里人同等的收入。
什么样的农作物能有如此高效?面对农民的要求,石雪晖胸有成竹地承诺,这样的成果,我们有!
石雪晖说的成果,就是欧亚种葡萄。石雪晖的底气,来自她和她的同事们多年的努力。
说到葡萄,石雪晖之前,湖南农大两代葡萄教授闻名遐迩。一位是我国葡萄业头牌教授柳子明,朝鲜援助中国的国际友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引导农民种康乃早,白香蕉,开了葡萄良种种植先河。一位是著名教授魏文娜,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推广欧美杂种(俗称巨峰系列葡萄)。石雪晖师从两位教授,主研水果,专攻葡萄。她发誓要在水果生产上尽一个科技人员的责任,满足农民的要求。
巨峰葡萄每亩可收入几千元,品质虽优良,但供应期仅一个来月。而以红提为代表的进口优质欧亚种葡萄(俗称提子),每公斤却卖到了三四十元。世界上90%的葡萄优良品种都是欧亚种。石雪晖知道,如果能把这种葡萄引种成功,农民的要求就可以达到。
然而,在年降雨量600毫米以上的南方种植欧亚种葡萄,还没有先例,必须突破两大技术难题:一是高温高湿气候导致葡萄多病,二是昼夜温差小,果品色泽口味不佳。
科技创新,打破禁区。石雪晖牵头组建了葡萄科研组,静悄悄地干开了。
最基础的是引种。十几年奔波,先后引进了242种葡萄,选出了20来个适宜南方的品种,其中的地球、美人指、高妻、红宝石无核已进行了品种登记。还有4个芽变的新品系及一些好苗头正在培育。同时引进选取了38种砧木嫁接,不再像原来那样剪下两三个葡萄节就栽,大大提高了抗性和品质。一系列攻关更是在农大和澧县基地全面铺开。
欧亚种葡萄怕雨,给葡萄打把“伞”——薄膜避雨栽培技术创新而出。
葡萄难着色,品质保证难,还有大小年。一个个难关考验着他们。1993年开始,他们干脆就把试验地建在农民家里,吃住在农民家里,不声不响地整整干了6年。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先后研究出10大配套技术,终于结束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不能种植以及红色品种难得着色的历史。1999年,在澧县王先荣的1.5亩试验田里,几千斤提子轰动了澧阳平原,有一串红地球达到2.4公斤。高兴哪,尽管那年的葡萄全都送了人。但有心人一算,以当年每公斤至少20元计算,亩产收益超过了2万元。
第一块“万元地”,种成了。
[分页]
“万元地”投入多,风险大。石雪晖说:照我做的和讲的去做,就不怕种欧亚种葡萄,技术要求高,投入大,风险高,农民顾虑多多。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强视察该校在常德澧县的葡萄基地
2001年,澧县县委书记燕中炎在朱家岗村办点,百亩葡萄园竟然好多农民不敢来种。他们说:建亩葡萄园,投入近万元,赔钱还是赚钱?三番五次做工作,还是剩下39亩田无人要,只好由当时的村支书刘红军一把兜着。
为什么会这样?石雪晖苦苦思考。农民还是怕。怕投入太大,技术没掌握,最后砸锅。她打定主意:有成果还远远不够,关键要到乡下去,手把手告诉农民怎么做。
石雪晖下乡,往往先去果园,看准问题现场讲,边讲边示范,农民照学,立竿见影。
8月8日,记者随她来到澧县兔子口村的红提园,这是她今年第三次来。在村民陈娟的葡萄架下,石雪晖停下来:“哎呀,新梢长多了,把养分抢光了,要留给葡萄果子。”说着拿起剪刀做示范:“蔫芽都要剪掉,新梢都不要。”站在一旁的陈娟连声道谢。
葡萄园走了一圈,石雪晖回到村里的活动室上课。屋外的窗台下都站满了人。她结合才在果园见到的现场讲“葡萄摘袋后的管理”和“采果后的管理”。如何促进葡萄着色、增糖,如何防治病虫,深入浅出。她还对症开方,用多少药剂,打药间隔多长时间都清清楚楚。原来,头天晚上她备课到了深夜两点。
这些年,她和同事们深入田间地头,究竟为农民讲了多少课,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许多农民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联系她,她都一一回复。一有时间,她就往农村跑。“五一”、“十一”,她说是去“农家游”。元旦过年,她讲是去“农家乐”。其实,谁都知道,石教授是放心不下农民兄弟和他们的葡萄。
如今,不论是在常德、衡阳、岳阳,还是在邵阳、张家界、郴州,只要看到石教授来了,果农们准会争着往自家果园里抢。为什么?因为石教授会用最浅显的语言给农民讲“博士生”课,又管用,又好学。更有趣的是,为与农民拉近距离,长期下乡的石雪晖甚至学会了不少方言。
而今,兔子口村的百亩葡萄园,24户农民全都种出了“万元地”。原村支书刘红军,39亩葡萄今年至少收入60万元。当年没要地的农民在以行动“后悔”——这个葡萄园的对面,农民自发建起更大一片葡萄园,要种出更多的“万元地”。
“万元地”多了不能只靠个人,石雪晖说:要建立一个推广体制
说来难以相信,这几年,湖南的葡萄产业方兴未艾,而石雪晖的葡萄科研推广经费,总共还不到10万元。省科技进步奖的几万元奖金,他们一分也没分,全部用作科研推广。
靠什么运作?靠农大支持,靠同事们支持,靠各地政府支持,更靠市场中冲出来的王先荣等科技二传手、三传手们。石雪晖说:澧县的葡萄,搭帮燕中炎这样的头头,搭帮王先荣这样的农民。
这个王先荣,确实难得。他早先在澧县试种巨峰葡萄。1993年6月,葡萄黑痘病暴发,他心急如焚,带着1000元钱和病枝叶到省城求教。跑了几个部门都没解决问题,只剩下几十块钱的时候找到了石雪晖。石雪晖连夜开出7套防治方案。王先荣回去一试,立马见效。丰收之后,王先荣特意摘了葡萄上门致谢,并拜石雪晖为师。从那以后,石雪晖在王先荣的葡萄园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课题组直接在农民果园里开展科研,与种植户一起完成了“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那天,我们来到位于澧县小渡口镇的这个百亩葡萄科研基地,正好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刚来过这儿考察葡萄。农民说:这儿的葡萄好呢,全是新成果。新成果一示范,农民就来要。没有政府强迫命令,政府只是扶持配套。
在石雪晖指导下,王先荣等人还建起公司和大型的苗木基地,并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服务。县葡萄协会问世了,上规模的种植村还成立了葡萄分会,他们将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统一向石雪晖报单,由农大组织攻关。每年的葡萄丰收总结会更是别开生面。农民主讲,干部主听,学者主研,一些成功的创新和突出的教训成了专家和博士硕士们最好的科研课题。石雪晖每年还带王先荣参加全国葡萄学会的年会,引导他读完了水果本科学历。科研—大户(公司)—农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一个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出活力的推广体制令人称道。
“葡萄书记”燕中炎对此感慨颇深:科技创新推广,石王双剑合璧,才有澧州葡萄!
[分页]
“万元地”种出市场观念,石雪晖有了品牌效应:农民富了我们才值钱
早在19年前,石雪晖公派留学日本香川大学,学习柑橘的营养生理。她发现,中国农民和日本农民的差距,更多在观念。比如在水果的采收上,中国农民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产量,人为提前水果成熟期,导致品质下降。而日本却讲究水果品质,不到成熟决不采摘,而且严格控制产量,让水果大小均匀,形态漂亮。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水果的商品价值。当时,石雪晖就想,回国后一定要帮农民转变观念,注重效益,克服短视。
想法是好,可真正推行起来,石雪晖才觉得太难,有时候甚至是生死关头,全系一念。今年澧县的葡萄大丰收,就历经了这种生与死的观念考验。
去年的“万元地”农民受了益,今年的栽培更来劲。肥水多,长势旺。挂果后,很多农户预计亩产一般都会超过4000公斤,多的甚至可以达到5000公斤。
不行啊,要及时疏枝疏果,水果也要“计划生育”。石雪晖到处都讲。她测算出每株葡萄的最佳挂果是14穗,最佳亩产量是2000公斤,这样葡萄的品质最好,而且可以克服产量的大小年问题。2003年以来,石雪晖每年5月都要专门进行疏果教育,但在农民眼里,枝头上挂的累累硕果,全都是钱啊!很多人舍不得剪。
石雪晖把果农带到朱家岗村周远玉家参观,她家疏过果,果粒均匀,果形漂亮,每公斤可以卖到16元,比没疏的价格高了一倍多,很多农民动心了。但在兔子口村,不少果农仍然没太舍得剪。各级干部甚至县委书记都去做工作,农民还是不肯。
险情终于发生。7月22日,正在岳阳下乡的石雪晖被紧急接到澧县。原来,兔子口村等几个大葡萄基地,出现了严重落果现象。眼看离丰收只有二十多天了,可不能让农民失收啊。石雪晖仔细察看后,断定葡萄缺钾,营养不良。她当机立断,要求农民立即疏果,施加钾肥。平时和蔼可亲的石教授,这次异常严厉:“如果每天枯一点剪一点,最后将颗粒无收!马上疏果,每亩至少要打下1000公斤!”农民们流着泪,把接近成熟的葡萄一串串剪下,倒掉的葡萄堆成了山。
十几天过去,奇迹发生了,经过疏果施肥后的葡萄串,像喝饱吃足的婴儿一样,憋着劲长,晶莹透亮,煞是喜人。今年,澧县这个种植面积1.2万亩的南方最大葡萄产地,葡萄收入将超亿元。其中近一半欧亚种葡萄平均亩产值可达1.4万多元。果农们围着石雪晖:“谢谢您啊‘葡萄教授’,我们又丰收了!明年不用您上课,我们都会疏果。”
就这样,“万元地”不但种出了万元、十万元、百万元户,还种出了商品经济的新观念。不仅如此,澧县,还有其他不少地方,都在科学规划,把优质葡萄基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时候,不少人对石雪晖说:时机到了,你们可以收点技术服务费啊。
石雪晖答得干脆:不能收。这些年来,她给农民讲课、“顾问”,从没收过费。隆回县果农李爱生,寄了2000元技术服务费来,她马上就退了回去。多少次上山下乡,连路费都是自己出。是她钱多吗?恰恰相反,她连成果的奖金都拿来搞科研推广。一部女式单车,她骑了16年,只有一个三角架没换了,至今天天骑着下田。问她为什么?她说:农民刚好尝了点甜头,你就这个那个费的,不合适。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用最不市场的奉献来引导和推动农民进入最市场的高档水果市场。而今的澧州葡萄,已经名扬天下。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秘书长晁无疾来这里看了后,连连称奇,认为澧县葡萄规范化栽培在全国领先,葡萄品质全国一流,是当之无愧的“南方吐鲁番”,并向农业部推介,北京、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市都来澧县取经。
今天的石雪晖,更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技术创新的品牌、商品经济的品牌、科技兴农的品牌。全省不少地方都亮着她的大名。名字一挂,那水果都卖得起价钱。今年7月26日,她到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下乡,发现那葡萄协会顾问的名字写着“石雪晖”教授,就问,谁是石雪晖啊?那位农民一听,不好意思地嘿嘿直笑。
为了更多的农民种出更多的“万元地”,石雪晖和她的课题组仍在不断攻关,并到全省各地指导农民种植高效水果,发展欧亚葡萄。硕士博士生们,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基础研究,培育脱毒苗木,承担各种创新课题。试验基地,更是热火朝天。记者看到,葡萄产期调控研究已经初步成功,一年两收指日可待。此项技术应用后,就是12月的淡季,也会有美味葡萄上市,而果农每年的效益,也将会翻一番。
石雪晖事迹激起强烈反响
湖南日报教师节推出的典型报道《情系“万元地”——湖南农业大学“葡萄教授”科技富农纪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副省长甘霖批示:石雪晖教授为人做事堪称楷模,报社要多宣传这样的典型。读者也纷纷对石雪晖教授心系“三农”,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钦佩。
甘霖看了报道后批示:“石雪晖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培养人才,推广致富技术,情系‘三农’,贡献很大,为人做事堪称楷模,令人敬仰,也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湖南进程中值得特别推介的先进典型。”
在石雪晖教授工作的湖南农大,本报报道激起了强烈反响。学校党委作出决定:在全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中开展向石雪晖学习的活动。郴州市北湖区地税局欧丽芳看了本报报道后,深受启发,专门致信本报,建议致富不一定要去远方。只要多一些像石雪晖这样真心实意带领农民致富的专家,着力在创新上作文章,在农村照样也能大有作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