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人专访 | More... | |
|
姓 名:陈汉农 简 介:陈汉农,年近70岁,早年是木雕工艺的能工巧.. >>详情
姓 名:孟兆祯 简 介: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园林教育家、.. >>详情
姓 名:卡罗•约翰逊 简 介:卡罗•约翰逊(CarolR.Johnson),美国.. >>详情
姓 名:林彬 简 介:林彬,美华裔育种大师,上世纪90年代初期,.. >>详情
|
|
|
|
|
|
张利:从圆明园到世博会 再现国人理想世界 |
|
个人简介: |
张利,中国馆副总设计师、“新九洲清晏”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
|
主要事迹: |
蕴含东方文明的内涵
圆明园及其代表性景区“九洲清晏”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00年前,在前后约半个世纪的集中修建期,作为“总规划师”的几位清朝皇帝天经地义地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不太知晓中国以外的世界。
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催生了“世界是平的”的思维,并影响到经济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与几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封闭集权相比,其内核同样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对此,曾经在哈佛大学呆了一年多的张利态度很明确:“世界不是平的。”
张利的这种思维体现在了“新九洲清晏”的设计上,这座与历史传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屋顶花园,一方面营造了一个“咫尺之间、表现天涯”的抽象宇宙空间,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低碳”、“绿色”理念,并在茶坊酒吧餐厅等园林建筑的表现形式上,舍弃了传统的亭台楼阁形态,采用了与中国馆整体造型更为统一协调的现代建筑样式。
“本质上,‘新九洲清晏’所代表的东方文明,主张平衡与和谐,面对自然,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抢占和索取,而应存有敬畏之心,学会共存、共享。同时,东方文明更看重大自然本身蕴藏的法则和规律,没有过多强调单一依靠科技发展人类文明,而后者恰恰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张利说:“我有一种担心,即当前世界各国面对气候变化倡导的‘低碳’理念和模式,只是一种技术和策略上的暂时退让。一旦气候变化的危机程度降低,人类又会回到从前,以一种征服者和主人的姿态面对自然,仍然让自然为我所用。”
张利说:“回到‘新九洲清晏’和中国馆,此次提出的‘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主题,应该切实引起人们重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来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划分出来,即没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九洲清晏’成为圆明园的‘终景’一样,这也应成为人类长期与地球共存共处之道。”
“身处‘新九洲清晏’,人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思考,即什么样的生活能真正让人满足和幸福?是将自然永远作为获取资源的对象,无限制地依赖科技进行扩张和竞争?还是立足于有限的理念,不必消耗很多资源,通过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幸福?这种启发以及由此滋生的美好情感,可能是源自圆明园的‘九洲清晏’重现人间的真正价值和贡献”,张利这样思考着。
从空中俯瞰世博园,除了“新九洲清晏”代表的东方园林外,法国馆通过立体园林表现的“感性城市”,也在呼唤人与自然建立一种更为融洽互通的关系。张利称之为“东西方无声的交流对话”。
目前,世博会每天人山人海的参观人群,几乎都将巍峨耸立的“东方之冠”作为首选目标。限于空间容量,“新九洲清晏”只是人们匆匆路经之地,其间的美丽与内涵仍“深藏闺中”。对此,张利并不感到失落,他希望在世博会之后,“新九洲清晏”能完整充分地成为普通百姓放松身心的场所,既是一处景观,也是观景的一处绝佳场所。
“这是一处上升至城市空中的花园,可以让人抛开日常生活的杂乱纷扰。这里应成为最人性化、最大众化之所在,因为城市不能缺少人性关怀”,张利这样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推荐阅读:
郑展威:“造林创汇”现商机 抢先一步行动
退而不“休”种川铁 花甲老人勤创业
孟兆祯:承继前人精华 开创园林新篇
卡罗•约翰逊:世界女性景观设计师的引路人 分页:[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