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胜兰:积极求变方能发展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戴呈玲 2011/7/13 14:00:07
每到周末,有不少人特地从兰州驱车前往100公里以外的临洮县苗圃,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苗圃主任苟胜兰告诉记者,那些人是特地过来休闲度假的。原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苗圃已经从最初的苗木基地变成了集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多种花卉苗木生产销售、科研推广、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博览园了。
“苗圃的发展历程真是一波三折。”苟胜兰感慨地说,苗圃成立于1953年,是个集体企业。当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苗圃依然按计划经济体制运营,产品单一、销路不畅导致效益不断下滑。1990年,苗圃难以为继,将100多亩地分给职工进行分散经营。1996年,苗圃成立新领导班子,决定依托临洮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走以花卉生产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多元化发展路子,经营渐渐有了起色。
2001年苗圃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临洮县花木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集资入股的形式筹资270万元,开始生产百合切花,当年收入就有140多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百合切花的行情太好,所有的生产者都扩大了生产规模,临洮县的切花百合生产面积最高时达2000多亩。盲目扩张导致百合价格大跌,从最初每支20元降到最低2元一支,而当时一粒种球的成本就有三四元。
苗圃对“百合事件”进行总结,决定从温室花卉生产转向紫斑牡丹、芍药、大丽花等本土花卉种植,同时增加绿化苗木的比重,以降低风险。苟胜兰告诉记者,紫斑牡丹、大丽花都是当地特有或有多年栽培历史的花卉,已经形成特色,非常具有竞争力。
除了调整经营内容外,苗圃还加强了科技力量建设,通过为陇东林学院、天水林学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学生提供实验、实习、就业的机会,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合作,试种脱毒百合,力争成为临洮乃至甘肃地区的科研试种领头军;与北京林业大学牡丹芍药专家教授合作,进行反季节芍药的种植研究,这些举措都促使苗圃朝着组织培养、科研育苗、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工厂化育苗中心前进。
苗圃还将市场重心放在了西北,针对西部城市绿化加快的情况,培育各种园林绿化工程用花种苗和成品,效益越来越好。在做大做强花卉产业的同时,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2005年3月,临洮县苗圃、东山造林试验站和国家AA级森林公园岳麓山公园联为一体,建成占地40亩的富贵乐园,5月份开始营业,月营业额为30万元;同年10月,投资120万元对苗圃原有温室进行改造,建成生态餐厅;之后又先后建成小型高档住宿楼、四合院、凉亭等,进一步扩大了规模。
苟胜兰说,苗圃现在的红火局面来自不断适时调整,以后还会不停地做出改变,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推荐阅读:
湖南长沙县黄兴镇造型苗木成增收法宝 每年创收近2亿
徐希全:一花引来百花开
皆斌:矢志青山的护林员
王显艳——在花海中畅游的不服输的北方姑娘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