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海:百万苗木还大山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文波 2011/8/16 14:35:43
当年春天,他把造林的第一个战场设在了距家3公里的桦甸市八卦岭上。那里有片“退参还林地”,足有130多亩,却没有几棵树木。赵希海明白,如果不及时把这块地栽上树,这片国有林地就会被个人蚕食。他向林场要来了4.6万棵树苗,在大地刚刚解冻时打响了一个人的植树战役。
东北的春天来得晚走得早,为了抢抓造林的黄金季节,赵希海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每天必须植1000棵树。为了完成任务,他每天清晨不到四点就背上筐,扛着镐头,再揣上几片止痛药和胃药就出发了,饿了吃口带来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晚上直到看不清树苗才回家。
然而,八卦岭那片荒地是很多人眼里的“肥肉”。有几个人想合伙在那里栽果树,种山芝麻。他们想让赵希海停止栽树。不想,不管怎么劝说,赵希海就是不答应。这几个人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威胁他。这下赵希海的倔劲可上来了:“我的命可以不要,毁了一棵我栽的树也不行!”面对赵希海的凛凛正气,那些人自知理亏,悻悻而去。
1997年春天,退休8年后的赵希海找到林场,他说:“我在八卦岭栽的树成林了,交给场子吧。”场里组织人去看,当年的130多亩“退参还林地”已是满目葱绿,5万多棵绿树迎风而立:落叶松有四五米高,樟子松、黄菠萝有四米多高,水曲柳也有1米多高了……
此后数年,赵希海义务植树18万多株,成活11.8万株,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2010年4月29日,吉林森工集团将集团的植树日以这个平凡老人的名字命名。在启动仪式上,赵希海又把20万株种苗无偿献给了国家,并许下有生之年再为国家献上100万株树苗的承诺。
“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多活几年,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
实现了对大山的承诺,赵希海又给自己安排了新的工作。他说:“我是70多岁的人了,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多活几年,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不能让国家和子孙为难!”
赵希海想要育苗的想法由来已久。在实践中,赵希海发现,移植树苗造林存在数量有限、浪费时间等问题。善于琢磨的他下决心办一个自己的育苗基地,一部分用来自己补植,多余的无偿提供给林场植树用。
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从2007年冬天开始,赵希海带上了自己的二儿子赵景春,让他上树打树种。其实这是个危险的活,水曲柳的树干光溜溜的,只有树头上有些枝桠,爬上去还要晃动打树种。年迈的赵希海不能上树了,“别人上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担待不起,让我儿子上树我放心啊。”
每天早晨天刚亮,爷俩就踏着积雪走进大山去采集水曲柳树籽。在父亲的指挥下,赵景春身手矫健地攀援在二三十米高的大树上,摇晃树枝,将种子打落。而父亲则在树下精心收集得来不易的每一粒种子。在育苗地里,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实验,他们终于育出了一畦畦珍贵的水曲柳树苗。
一晃22年过去了。随着树苗一年年的长高,赵希海的身体也越来越瘦,行动起来再不像以前那样利索。于是,他萌发了要41岁的二儿子“接班”义务植树造林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植树日老人“交班”的仪式。
赵希海说:“我没有读过书,一辈子就在大山里面转转,不会说什么大道理。我只是觉着,作为一个林业工人,靠啥吃饭?靠大木头。大木头哪里来?要种树造林,这是我们林业工人的本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赵景春说:“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植树造林,培育树苗,代父亲完成向国家捐献苗木100万株的庄严承诺。”
连绵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的绿色。干活间隙,赵希海父子伫立山坡上,凝眸远方,静默不语,就像林海中两棵平凡却挺拔屹立的大树。
推荐阅读:
“瑞园模式”开创洋桔梗推广新格局
买树苗被骗6万元觉得丢人没报案
2015年河北花卉产值预计38亿元
浙江:赶到嵊州盗剪花木 表姐表弟双双判刑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