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犹江河畔桂花香“点点繁花”成上犹县富民产业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毛怡群  2011/10/12 15:35:42

据了解,沙塅村原来是上犹县三大片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过去,这里每到五六月份就水灾频发,严重影响农民收成;到了七八月份又缺水干旱,导致晚稻无法按时栽种。沙塅村村民告诉记者:“自实施万亩桂花苗木基地建设以来,不仅旱涝由天的局面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收入也不断提高了。”   

沙塅村生态环境的精彩“蝶变”,是上犹县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引导下,该县广大村民向荒山、闲田进军,以桂花为重点,大力推进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良好生态环境,昔日“穷山恶水”变成今天的“绿水青山”。

“黑色产业”变“绿色产业”

在社溪镇沙塅村万亩桂花苗木基地,老黄正和几名村民正在基地给桂花和各种名贵苗木滴灌。老黄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和妻子都在强旺油茶开发公司上班,自己在桂花苗木基地负责除草、施肥等日常的管理工作,两个人月收入近6000元。”今年年初,老黄还把父母和小孩都接到了上犹,并盖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楼,日子过得很舒心。 

让老黄过上舒心日子的是上犹县桂花产业“大军”之中的廖太祺。据了解,廖太祺曾经在江西崇义县从事锡矿开发,并发展成为当地一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

而如今,廖太祺舍去了之前的成就,开始在绿色种植的创业路上“摸爬滚打”。

当老廖谈及自己为何从高利润矿产业向绿色种植业转型时,他很平静。“消耗资源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瓶颈,而我现在做的这个(苗木种植)潜力很大,我有信心做好它”老廖说他也是农民的儿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投资为当地的百姓谋条致富路。 

2009年9月,廖太祺积极响应上犹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返乡投资5000多万元成立上犹县强旺茶油开发有限公司,规划新建2万亩的高效油茶基地,在50多岁时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如今100多名当地农民在他的基地从事修路、整地、清山、挖穴、种植等工作,每天收入四五十元。他还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提供启动资金、扶持贷款、技术指导等办法吸引附近20多户农户开发高效油茶和桂花基地3000多亩。

几年来,廖太祺从一个从事锡矿开发的“黑色产业”成功脱变为以绿色种植产业发展的中小型企业。

“孔雀南飞”变“巢暖凤来”

在梅水乡白水寨桂花园苗木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桂花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从广东返乡的创业青年廖文坚告诉记者:“基地是今年春天和别人合伙开发的,目前种植四季桂、八月桂、丹桂等桂花苗木3万余株,面积1000多亩。 

创业路上“花为媒”。在上犹县,由于发展桂花产业具有气候适宜、管理简易、成本低、风险小等优点,一大批在外地发展的上犹籍人士纷纷返乡,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为使企业、大户“留得住,搞得活”,上犹县创新推行“五统一分”(即统一流转、统一开发、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和分户管理)开发模式,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实施“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分散经营,统一销售,让大家共享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点点繁花”成富民产业   

为进一步做大桂花产业,上犹县成立了桂花苗木协会,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指导产业建设,推出“桂花文化节”、“桂花苗木博览会”、“桂花苗木推介会”等展销活动,为公司、大户、苗农搭建技术信息流通服务平台,让桂花苗木产业更加芬芳。   

过去,该县大部分村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年轻人只能靠外出务工挣钱贴补家用,中年人或妇女待在家里种田,照顾家人。上犹县通过大力发展桂花苗木产业,引进大户开发山场搞基地建设,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抛出就业“橄榄枝”。目前,该县已有400余名农村留守农民成了“桂花产业工人”,从事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苗木运输等生产活动。 

随着桂花苗木销售市场的日益火爆,农民种植桂花树的劲头更足,目前,上犹全县有1万余户农民加入了种植队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月月桂、日香桂、八月桂、金桂等种类一应俱全,种植数量达1400万余株,绿色桂花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推荐阅读:

江苏邳州网上卖苗成潮流

杨振武:建专业平台让滇苗走向全国

余有祥:一种苗木一生事业

王亚军:提供更专业更完善的服务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