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苗木致富路
来源:农博网 2011/10/25 17:03:07

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堡村农民在田间将苗木打包。

宁夏泾源县大山子苗木基地,农民正在紧张而忙碌地劳作。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的固原市泾源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然而,初到泾源县,规划整齐的县城,崭新宽阔的市民广场、漂亮整洁的学校……让人几乎看不到贫困的影子。当地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都归功于泾源找到了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路子,而其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发展苗木经济。
要给村民挖穷根的女支书
泾源县下寺村是该县最小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共11户418口人,耕地多为山地,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繁,贫困面一度高达88%,曾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上个世纪末,下寺村14名党员一致推选回族女党员童玉梅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次改选,改变了童玉梅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下寺村的命运。
1990年,童玉梅凭借在六盘山林业局打工的经验,自己试种了一亩半落叶松,纯收入2000多元。通过育苗销苗,童玉梅盖起了5间房子,买了全村第一台大彩电,成为村里的致富先进户。自己的日子过好了,童玉梅带领村民种植苗木致富的愿望更强烈了。1997年村里的党支部改选让她挑起了大梁。然而,女人当村支部书记,这在下寺村甚至全县都是破天荒的。“那时候,村里的一些群众私下说:‘多少男支书都没有挖掉下寺村的穷根,一个女人家,不好好呆在屋里,穷折腾啥?’但是我想着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就该带领村民种植苗木致富。” 童玉梅说。
治穷的道路到底该选哪条?童玉梅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了发展苗木经济的路子,然而,如何让村民们从传统的以种粮为主的生产观念中转变过来却有很大的困难。村民们顾虑重重——种了树能不能卖出去?土地都种了树,一年到头吃什么?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童玉梅请自己在林场工作的丈夫讲解育苗的种种好处和发展前景,自己又领着几名党员带头种树。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使40万株油松幼苗被泥沙掩埋,她带领大家从泥沙中将苗木挖出,重新栽上。谁知祸不单行,严重的干旱又使26万株落叶松苗死亡,直接损失5万多元。面对连年的灾害,童玉梅没有灰心也没有放弃。
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全面实施,再加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撑,她带领支部一班人立足村情,实行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村干部每人联系、包扶10户贫困户;组干部每人联系、包扶5户贫困户。村民看到党支部动真的,劲头上来了,干部号召做什么,大家一呼百应,种植苗木的村民开始多了起来。
从单枪匹马到有章可循
2003年,下寺村的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00亩,然而,村民单枪匹马式的分散经营所面临的难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规模小、技术弱、外销难等等。“在市场经济中,得成立个企业、机构,才能成事。”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童玉梅却有着非常好的市场经济头脑。
那一年,村里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家以苗木种植、销售、生态、绿化为主的私营企业——泾源县六盘山园林有限公司。公司采取种种措施解决了村里苗木外销的难题,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苗木种植的行业中。当大部分有能力发展的农户尝到了甜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时候,下寺村的贫困户着急了。为了帮助困难群众,公司用赊销、无偿提供苗木、借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发展苗木种植。
2005年,童玉梅发起成立了本地区第一家苗木花卉专业协会,实行“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协会发展的一些重大事项由村支部和协会共同商定,支部成员联系农户;每一个农户既是协会成员,又有一定数量的苗木基地,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做到尽量集中连片。这种运作模式,便于组织、协调、领导,比较灵活,农民也感到心里踏实。在协会成立之初,党支部建立了《下寺村苗木花卉专业协会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和《协会会员吸收办法》三项制度,使协会的运作有章可循。
推荐阅读:
森林重庆已投366亿 每年产值900多亿元
成都惊现三十棵树被违砍 查实将砍一栽三
四川“盗杏男”被判11年罚人民币4万
山东聊城:花卉产业助农富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