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杨善洲”:为中国山区播出一片绿
来源:北青网 2011/10/27 13:11:30
中日明年将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邦交正常化以来,许多日本友好人士来到中国,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贡献力量。日前闭幕的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双方强调要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记者日前赴山西大同参观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一个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采访了在当地植树造林20年的“绿色地球网络”事务局长高见邦雄。
■把荒山变宝山 摸索生态绿化之路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许久后,驶入一片郁郁葱葱的地带。繁盛树木掩映下,是一块写着“灵丘县活水自然植物园”字样的牌子。“欢迎来到植物园,我是高见邦雄。”如果不是中文里带着生涩的口音,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的男子,就像一位在田间劳作的中国农民。
作为日本非政府组织“绿色地球网络”的事务局长,高见在当地更为人熟悉的名字是“老高”。20年前,一次来到中国的友好交流活动,让他萌生了在大同进行绿化的念头。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当时,自然因素和滥砍滥伐、采矿等人为因素的叠加,使得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缺水、沙尘暴频起,当地流传着“植树比养孩子还难”的说法。而在高见看来,单纯的植树造林并不能达到改善和治理环境的目的。“我们要的不是充满幻想和浪漫的沙漠绿化,而是要在这个地方摸索出一条符合生态的绿化之路。”
1999年,高见在咨询了专家的意见后,把灵丘县作为“科研基地”。高见购买了上寨镇南庄村附近的南天门山86公顷土地100年使用权,尝试着建一个植物园。如果成功,这就是一个森林再生示范园。
“当时这山上光秃秃的,可荒了;现在,可以说是个宝山。”植物园的中方技术员李向东告诉本报记者,高见先是和村里协议,禁止村民砍柴和放牧,随后带领技术员,栽种不同种类的植物,从栎树、小白蜡树到苜蓿、兰花。
“树多,落叶多,土就变得肥了,会长出更多植物,就形成良性循环了。现在植物园里有600多种植物,还有柴胡、黄花龙芽等药用植物。” 高见说。
■10万元起步 20年开展200多个项目
灵丘植物园只是高见项目的一小部分。用数字概括的话,从1992年以来,“绿色地球网络”筹集了4000多万人民币的资金,通过和全国青联、山西青联以及大同市青联的合作,在大同7个县开展了“喜鹊林”实验林场、白登山环保中心等200多个项目,绿化总面积达到5500公顷,种树1850万棵。
在大学里学习核物理专业的高见坦言,20年前,当他用从朋友那里筹来的10万元启动了“绿色地球网络”组织时,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成果。“筹备工作其实很简单,只要召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便可开始运作。但是,如何持之以恒继续下去,却非易事。”
高见到大同的第一站是浑源县。“冰天冻地,煤烟呛得眼睛睁不开,好像憋在烟囱里。”在农村里一住就是几十天的高见,整天背着行囊在小摊上吃面条。生活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吓倒高见,但日中人民情感的隔膜给他添了不少障碍。
抗日战争期间,浑源县很多村里都有被日军杀害的人。“鬼子来了”,是村里人对高见的第一反应。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高见先从和孩子交朋友做起。他去学校,蹲在孩子身边聊天,熟起来后,跟着孩子进村民家“蹭饭”。这之后,在村民家过夜、说服村里搞绿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高见,对大同各县的方言却十分熟悉,和村民沟通基本上“零障碍”。
■破除恶性循环 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并行
在自己所著的《雁栖塞北》这本书里,高见总结说,植树造林见成效至少二十年,是以长期利益为目的的项目;种植果树,四五年会看到成果,是中期利益的项目;而打井等是立刻见效的短期利益的项目。要把长、中和短期的项目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当地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从1993年开始,高见开始探索结合环境治理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道路。他来到灵丘县上寨镇的下寨北村,给当地小学建设了“希望果园”,种植果树收入的70%到80%分配给农户,其他支援小学。农民们增加了收入,孩子们也有了新校舍。
灵丘县的上北泉村更是因为发展经济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江南。村支书郑海水说,20年前这里还是贫困的小村庄,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后来在高见这样的日本友好人士支持下,种植果树逐渐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村民的收入也到达了几千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村里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发展生态旅游。
推荐阅读:
江西:奉新县以“三个平台”推动花木产业快速发展
肥西两村民以移栽树木为名盗窃公共财物
济南价值10万元白皮松树苗被盗窃
广西:林业创业改变命运 为壮乡添绿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