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水仙花“困局”:“宁可种地瓜 不种水仙花”
来源:福建东南新闻网 2011/12/2 13:59:48

再过不到一个月,就到水仙花集中上市的旺季了。但是由于经济效益差、品种结构单一、花期短等因素,漳州水仙花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年下降,花农们也纷纷选择转行。
如今在漳州圆山脚下,水仙花主产区龙海市九湖镇的水仙花基地正在遭遇菜叶子、树林子的不断“蚕食”。“种水仙花不如种菜”已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名扬四海的漳州水仙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现状
种水仙花不如种地瓜
在九湖镇下庵村,这个靠种植水仙花为生的村子里,村民郑溪代一早就到地里忙碌起来,给水仙花地翻翻土。现在,村里像他这样还坚持种水仙花的村民正在逐年减少。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种水仙花的,最兴盛的时候,家里大概有90亩地都是种水仙花,不过现在只有12亩了。要不是这里的地势比较低,水位比较高,只适合种水仙花,这12亩地我早就改种地瓜了。”郑溪代坦言。
郑溪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种地瓜,一亩地花三个月就能赚一万元;继续种水仙,要三年才能有收成,一亩地才赚6000多元。”
农资、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影响到了花农种植水仙花的积极性,在九湖镇的花农心里都有一本账:田地租金一年1500多元/亩、种子和农药200元/亩、雇工工资60-70元/天,敷水仙花球的棉花,从去年的一包10元涨到了15元左右。
“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去年我一亩地的成本将近7000元,还亏了快一千元。”郑溪代叹了口气。
种植面积十年少一半
根据漳州市水仙花协会提供的数据,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市场,漳州产水仙花约占同品种销售总量的95%,但是这一拳头产品的产量却在逐年减少。
“漳州水仙花在2000年高峰期时,种植面积有一万多亩,年产球有4500万粒左右;现在正以每年千亩的速度在递减,到明年估计就剩5000亩了,整整少了一半。”漳州市水仙花协会会长张文江告诉记者。
据了解,漳州龙海市九湖镇有12个村,其中,蔡坂、田中央、大梅溪、小梅溪、下庵等7个村都有种植水仙花,是漳州水仙花的主产区。水仙花是漳州的名片,漳州水仙花的产业核心就在九湖镇。
但在镇里,如今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种水仙花不如种菜”,目前圆山脚下以往连片种植水仙花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部分水仙花田已经被塑料大棚所取代。而沿路边的一些水仙花田则被填高,改成苗木囤积地。
“在水仙花最兴盛的时候,圆山脚下连片种植的都是水仙花。如今,这片地虽然还挂着‘基本农田保护区水仙花生产基地’的牌子,但早已是种菜的种菜,种树的种树。”张文江无限感慨。
困局
“不够体面”的花种
我们或许可以从零售市场的花卉份额变化来解读这一现象。
推荐阅读:
甘肃:生态经济“开花结果” 产业建设农民增收
芜湖的苗木市场“难产”之痛
李铁:主题公园好不好 旅游消费者说了算
熊三红:一路艰辛创事业 满园翠绿绽芬芳
编辑: 郁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