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俏 缘何难博花农笑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吴江海 2012/3/20 14:40:49
歙县上丰乡是全省最大的绿梅产地,但多年来花农增收缓慢。记者日前实地探访时了解到,“靠天收”的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3月14日下午,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一扫持续多日的低温阴雨天气。从歙县县城往北驱车10多公里,便进入了上丰乡地界,窗外不时闪过漫山遍野的梅花,以及花丛中高竖的云梯、攒动的人影。
上丰乡栽植梅花由来已久,古梅树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300年以上的梅树就有500多株。这里的梅花以绿梅为主,采花卖花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行的黄山市扶贫办负责人徐金来曾在上丰乡工作多年,说起梅花如数家珍:“正常年景梅花在正月里开采,采摘期约半个月左右。今年天气连续低温多雨,花开得迟,采摘也就推迟了。这两天雨过天晴、气温回暖,花蕾开得很快,不抓紧采摘,花就会凋谢。 ”
海拔700多米的鸡公尖是上丰乡的最高峰,坐落在半山腰的姬川村民组是当地绿梅的主产地之一,梅花收入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沿着蜿蜒陡峭的“村村通”公路前行,路里路外的梅花绽放枝头、花香袭人,花农们站在七八米高的云梯上双手飞舞,点点梅花散落在树下铺着的巨大布幔上。
63岁的姬川村民汪玉林刚爬下梯子,正与家人一道细心收拢着采下的梅花。记者上前攀谈,他说家里有30多棵梅花树,去年收了200多斤干花,卖了8000多元。 “今年才采了4天,目前价格比去年高些,但产量估计会减少,相抵后收入大概与去年差不多。 ”
“今年产量为何会减少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老汪摇摇头:“具体原因我说不清楚,可能与天气有些关系吧。我们这里的梅花自古以来都是靠天收。”“树下全是空地,种些茶叶、菊花之类或养些土鸡,不是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吗?”老汪挠挠头一笑:“这个我们还真没想过呢,这些梅花树都是祖上留下来的。 ”
在姬川村头的汪兴武家里,地上满满当当堆的全是干花。 “今年收购价格如何?”村干部相互介绍后,记者与汪兴武聊了起来。 “今年摊到每斤干花的价格有50元左右,比去年高出10多元。”汪兴武说,以往收的都是一家一户晒的干花,质量有好有差,价格提不上去。今年头一次收鲜花,集中用烘干机烘干,质量有保证,价格自然也就高了。
当记者问到梅花的销路,汪兴武说当地的梅花这么多年从来都不愁销,特别是这几年随着人们对保健品需求的增加和中药材市场的升温,梅花更是供不应求。“今天上午河北一位客户才走,这位老主顾没想到今年采摘期推迟了,还以为我把花都卖给别人了,硬是不放心地赶了过来。 ”
一路上,记者不时遇到一些外地来的摄影爱好者。当地村民介绍,上丰是皖南有名的花果之乡,月月有花、四季有果,每年都有许多外地人前来摄影或者采摘体验。但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因素,旅游一直没有热起来。
据了解,当地各级政府也一直致力于上丰梅花产业的发展,但实际成效与农民增收愿望还有较大差距,全乡绿梅基地近5000亩,产量维持在50吨左右,产值也徘徊在3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返程途中,记者一直在琢磨:上丰要做大做强梅花产业,还需进一步理思路、转观念,立足梅花优势形成“花样百出”,通过提高梅花的附加值和增值,增加花农的综合收入。比如引导花农把依托科技提高产量与发展林下经济结合起来,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树品牌、闯市场、深加工结合起来,把发展梅花产业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等等。
推荐阅读:
王海峰:多重推广塑造品牌
湖北河坪村捣鼓花卉发了财
全国“苗木之乡”能否再续辉煌
肖华:多措并举海垦花卉一路向前
编辑: 郁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