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贵州产业结构调整助石漠化地区群众走出“经济洼地”

来源:金黔在线  2012/7/4 17:50:02

“小”核桃成就大品牌

长顺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适生地域宽广,种质资源丰富,产品质量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具有发展壮大的优势和潜力。

2008年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支柱产业,在原有核桃种植的基础上,整合林业、扶贫、发改、财政、科技等项目资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种植,变“部门单打”为县级统筹,形成了由县四家班子领导牵头承包、县直部门领办,乡镇主体实施的良好局面。核桃产业已经成为该县“修复生态、农户增收”的重点产业。

长顺县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和结合“185”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经营,规模推进,围绕“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山地立体农业“长顺做法”,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实现了零星种植到大规模连片种植的转变。一是在公路两侧和25度坡度区域内实施“万亩麻山核桃”种植示范工程。二是将核桃产业开发与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核桃种植专业村、专业户和核桃种植基地,促进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1年9月,长顺县麻山油核桃在河北省邢台市举行的“首届中国核桃节核桃坚果及其加工产品评选活动”中获产品评选银奖以来,麻山油核桃一路畅销走俏,价格从每斤15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斤25—30元,价格增长了进40%。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栽”变成了“我要栽”,实现了从“粮农”向“果农”的转变。长顺县还派驻核桃产业扶贫工作队、成立“组管委”、建立“产业党支部”等方式,形成了以党员为骨干、农户为主体的局面,改变了过去田边地头、旁前屋后零星种植的现象,加快推进了核桃规模化连片种植。

2012年长顺县新增核桃种植面积6.3万亩,1386万株,累计面积达10.3万亩,预计在“十二五”期末,核桃种植发展到20万亩。

目前,长顺县已注册“长顺小米核桃”、“长顺麻山油核桃”等知名品牌。长顺核桃产品除了在本县热销外,还辐射到了全省其他县市。“长顺核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核桃产业成为助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小”葡萄孕育大希望

“搞好紫王葡萄种植,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领到葡萄苗后,我立刻拿出了3亩地种植紫王葡萄。”今年刚开春,营盘乡松港村牛滚塘组村民谢朝江,就带领家人到地里挖土开厢,按技术员要求的标准化程序进行葡萄种植。

2009年长顺县从四川引进“紫王”葡萄,在威远镇进行示范栽培,2011年经测产,平均亩产6000斤左右,产品90%以上无核,口感味道鲜美,所有品尝过的消费者均赞不绝口,据许多消费者反映,鲜食“紫王”葡萄,人均一次可以吃掉0.5公斤以上仍不愿停手。产地批发价5—8元/斤,市场仍供不应求,许多贵阳、安顺的消费者慕名前来采摘、购买。示范基地通过批发和零售,2011年的亩产值近3万元。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葡萄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以后,每天都有许多种植大户和农户提出种植申请,谢朝江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在省扶贫办的支持下,长顺县充分借助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平台,与省有机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纯净的生态环境,面向经济发达的省市,生产出并提供最优质的有机葡萄产品,让农民获取最大的产值和收益。去冬今春,长顺县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实施的原则,做到建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的要求,种植了1万亩紫王葡萄,预计2015年发展到5万多亩,打造营盘乡至鼓扬红岩20公里葡萄长廊。

“一斤5块钱,一亩6000斤,一亩一年下来就是30000多元,就打算成本花掉5000元,每亩还有25000元,我3亩地就能挣75000元。别看这果子小,它可能挣钱呢。”谢朝江对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充满了希望。

“小”山城掀起大热潮

2011年以来,长顺县有一个建设项目备受瞩目,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茶余饭后关注的热点,这就是在建的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

在威远工业园区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抢时间、抓进度进行施工,目前集散中心的农副产品商品交易市场、电子结算中心大楼已经封顶,一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为加快新一轮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长顺县与深圳市罗湖区提出并启动了共建“东西合作”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的构想,按照政府主导、市场牵引、供需互补的原则,携手探索“最原生态的地区,生产有机农特产品,卖给最高端消费群体”的理念,用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为承接长顺县有机农特产品向深圳定点直供,与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集散中心集农产品检测中心、批发市场、贸易市场、大型停车场、大型冷库等配套设施为一体,全面实行品种溯源数字化管理。

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建成后将成立股份公司,由县政府控股,贵阳、深圳、广州各一家股份公司入股。长顺县农业农村工作局负责控制生产环节,从开始选育品种至鸡蛋生产,实现了品种选育、饲养方式、技术支持、价格认真、溯源管理的五统一。经营模式采用“协会+公司+农户”模式,产品通过检测中心统一认证贴牌后,经过物流中心统一配送到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

长顺县坚持准入供应产品,严格准入的生产标准体系,快速启动了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以绿色、生态、环保、安全为核心的农特产品将打入深圳等东部沿海市场。依托“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长顺县规划到今年底发展绿壳蛋鸡达到200万羽,苹果到4万亩,优质核桃达到10万亩;紫王葡萄1万亩。“十二五”期末绿壳蛋鸡发展到2000万羽,苹果5万亩,葡萄5万亩,核桃20万亩。

在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生态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带动下,园区引进富邦种业、远航绿色食品等19家育种、生产、检测等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已经建成投产,其余13家预计年内全部投产,对拓宽市场出口、延长农产品加工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四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加速了威远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掀起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调整及“185”工程发展的新热朝。

“小”苹果创造大奇迹

在不少人、包括贵州人的印象中,贵州市场上的苹果,品质好的多是省外的,省内的苹果多是提篮小卖或者是板车贩卖的山野品种。前几年,省内规模较大的五里冲水果批发市场销售的苹果主要来自陕西,少量来自云南和四川。

业内历来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贵州气候多样,雨水太多,光照不足,土地贫瘠,不适合水果的规模化种植,更不适于种植精品水果。以往无论是农业教科书还是一些农业权威人士,普遍认为贵州高原不适宜种植北方落叶果树,尤其对于苹果和大樱桃更是个禁区。

近年来,长顺县大力发展高钙苹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了贵州不能盛产精品苹果的理论。盛夏六月,走进北部乡镇苹果种植示范区景云关精品水果(苹果)种植示范基地,一个个发育饱满,体格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基地管理人员一边疏枝疏果,一边为果实套上保护纸袋。基地管理员告诉我们,基地主要种植红富士、嘎拉等精品高钙苹果,种植面积2000亩,涉及2村4组29户农户。

景云关精品水果(苹果)种植示范基地根据无公害精品苹果生产标准,依托省内农产品龙头企业红樱桃公司技术力量,高薪聘请国务院津贴享受者、著名水果专家王金玉作为技术顾问,县农业农村工作局遣派2—3名苹果技术人员长期蹲点指导和开展技术跟踪服务,确保种植技术到位,保证高钙苹果都能达到60果(苹果直径60毫米)以上。基地2008年开始挂果,2009年初见成效,2011年进入盛果初期,亩产量达1600公斤,产值9000元左右,2012年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量达6000-8000斤以上,产值3-4万元以上,此示范基地预计2012年总产量达150万公斤左右,产值达1430万元左右,苹果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如今,北部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上盛产的高钙红富士苹果,“粮农”变成了“果农”,荒山石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8年以来,长顺县高钙苹果从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万亩,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从断言不适合种植苹果,到依靠苹果走上了发家致富路,一个山高水陡的“小”地方种植高钙苹果成功了。省农科院专家认为:果树生长需要22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钙质是最难补充的。而长顺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土壤富含钙质及氮、磷、钾等元素,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长顺县降雨量充沛,水果水果,‘水’字当头,没有水哪里会有好的水果?

长顺县的水果成熟期早,比山东要提前20天左右,这个时间差在市场上将体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长顺县的昼夜温差大,哪怕是夏天,白天再怎么出太阳,到了第二天早上,果树叶上、果上都冷凝有露珠,这对水果的糖分转化非常有利。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形成特有的富含硒、钙的精品水果。长顺县高钙苹果产业的形成,不但彻底打破了贵州不能种植精品水果的谬论,还为全县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路。

推荐阅读:

广西:加工金银花工艺佳 不熏不晒生态双倍价

哈尔滨:花卉变买为租供不应求 花经济步入租赁时代

金华:花卉苗木让荒山变绿色银行 亿元村出炉

山西祁县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特色明显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