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重庆:秀山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的成功举措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刘发生 王英   2012/9/27 13:40:25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们喊了几十年,然而在一些地区,年年栽树不见树。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荒山沙化等,仍肆无忌惮地侵袭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如何治理荒山、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当前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首要课题。

前不久,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周传明等一批政协委员,深入到隘口、洪安、清溪、膏田等乡村农户和退耕还林区,实地调查走访,分析后得出结论:因地制宜,林经间种,是促进秀山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功举措。

秀山,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武陵山区腹地。早些年,这里水草茂盛,绿树成荫,森林成片,野兽结群,参天大树随处可见,溪流江河清澈见底。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办钢铁、敌砍滥伐,加之森林火灾、开荒种地、砍柴烧炭等原因,森林面积骤减,植被破坏严重。因水土流失,沙漠化正悄然肆虐昔日的绿洲,生态警钟敲响在土家苗寨。2002年以来,秀山县委、县政府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年”,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参与,当年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造林2.5万亩,首战告捷。

但是,在一些乡镇,却存在管护措施不到位,品种选择不合理,政策落实有差距等现象。有的乡村,虽有管护制度,但人员、措施、技术、经费均不到位,苗木和退耕地科学管护含量低,考核形同虚设;有的乡镇不结合实际,照搬照套,选择品种不合理,如种植的黄柏、杜仲属长效型品种,一般要15年以后才能成材见效,退耕户只能望树兴叹;有的栽种大红袍板栗,果实品质一般,易发病不易储藏,无市场潜力,若改良品种投资巨大,财政又无力承担,人们忧心忡忡,返耕愿望强烈。

针对这些现象,自2003年起,投资2510万元,在20个乡镇85个村,兴起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高潮,退耕地造林6.76万亩,经济林1.33万亩,荒山造林9.32万亩。2004年在保持稳定、突出重点,巩固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林经间种,以短养长,管护结合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后投资逐年增加,规模逐年增大,十年不放松。并建成“钟灵万亩茶叶基地”、“隘口万亩金银花基地”、“官庄万亩优质柑桔基地”等,基地建设工程己初具规模;大山深处的核桃、花椒、茶叶、金银花、柑桔、水果等林经作物长势良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书写了秀山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篇章,满山遍野的“绿色银行”,给山里人治穷致富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秀山退耕还林出现质的飞跃,得益于四大措施的落实。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钟灵乡利用山大坡陡、人少地多、具有良好的高山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出茶区和药区,建起茶叶基地7000余亩,以银花为主的药材基地2万余亩,退耕农户得实惠有盼头。二是生态优先、林经间种。岑溪乡完成荒山造林6100亩,森林覆盖面积31%的同时,栽植花椒1.2万多亩,间种的白术、玄参等中药材5000亩。目前,万亩花椒长势良好。三是以短养长、兼顾增收。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前提下,林经间作,提倡前3年选择花生、洋芋、豆类、白术等矮杆作物,便于退耕还林种苗管理,减少苗木损失。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短养长、林经结合,兼顾农民增收。四是强化管护、严把“六关”。即:“规划关”,除基本农田外,对生态地理重要、水土流失严重的优先纳入规划,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出效益;“种苗关”,对所需苗木、树种,实行归口管理、统一调剂,公开招标,“三包”服务,经多次检查,栽植的各种生态、经济苗木,合格壮苗均达95%以上;“栽植关”,领导挂帅、干部包片、集中植苗、检查质量,确保项目落实;“管护关”,推行乡(村)规民约,管护落实到户到人;“政策兑现关”,林业、粮食、财政、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按规定及时足额兑现退耕还林补助钱粮,解除退耕户后顾之忧;“资金管理关”,坚持专款专用、专户专账、封闭运行和审计。

同时,秀山还紧紧围绕“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狠抓生态林环境建设,努力开发林下多种经济,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作为“森林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 “天保工程”取得成效。

从1998年以来的13年间,累计投资5336万元,天然林管护面积年均130万亩。通过封山育林、营造人工林等措施,森林植被迅速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有林区连续10年无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6%上升到2011年的35.1%,增长16个百分点;林业生态屏障基本建成,野生动物有了栖息环境,数量有所增加,少见的白冠长尾雉、水獭、大灵猫、秃头鷲等常出没在林区。

林下资源的开发,为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湖北:下新镇马鞍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产业

广东:项目牵动 南粤大地植入生态活力基因

主打抗旱植物理念 蒙草抗旱上市谋突破

湖北郧县:大手笔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