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千岛湖观水光山色,去西溪享芦荡晓风,去古田山寻野生动物,去玉苍山看三大奇观……
“十一”长假去哪儿玩?浙江省森林旅游协会推荐了10处森林旅游景点,在网站上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帖子之一。
森林旅游作为最时尚的旅游产品,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浙江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
目前,浙江已建成森林公园113个,其中国家级38个。2011年森林旅游收入达288.7亿元,10年增加了13.7倍,年平均增长30.9%,成为浙江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们不禁想问,浙江是如何把森林旅游这块“绿色蛋糕”越做越大的?
转变:砍树到看树
从“砍树经济”变为“看树经济”,浙江人经历了嬗变,临安市白沙村的村民感受最深。
上世纪80年代初,白沙村民靠砍树养家糊口,烧木炭、卖木材成为唯一的经济来源。短短几年间,大树越砍越少,日子越过越穷。直到1998年,白沙村引进资金,在全国率先尝试森林旅游开发,变砍树为“看树”,建成当年就接待了来自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游客近10万人次。如今,白沙村村民年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68%以上来自森林旅游。
因为观念的转变,白沙村脱了贫、致了富。随着这一理念的漫延,浙江的森林旅游业遍地开花。
“发展森林旅游业浙江有很大的优势,除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之外,作为长三角地区游客多、投入森林公园建设的资金充足都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浙江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廖利成的介绍简洁明了。
任何优势浙江都不会放过。
近年来,浙江重视程度高、发展力度大。2008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推动国有林场改革的一大转机。
廖利成说,“浙江60%以上的森林公园是在林场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全省各地把发展森林旅游与林区道路、现代林业园区、林场危旧房改造等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目前,全省仅森林旅游区累计投资就超过了200亿元,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等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同时,浙江还出台了一套以奖代罚的政策,只要建设得好的森林公园,省里给予奖励。2011年,浙江“以奖代补”共安排8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全省的森林公园建设。
如今,浙江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全省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8个,省级森林公园75个。
2010年,浙江组织专家制定了《浙江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完善和提升浙东海天佛国、浙西钱江溯源、浙南奇山秀水、浙北竹乡风情四大旅游主线;力争到2015年建设120个省级以上的森林公园,实现森林旅游收入350亿元。
品牌:绿色变金色
在浙江人心里,无论什么产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具备质量和品牌两个关键要素。对于森林旅游品牌的打造,同样十分注重。
浙江靠什么打响森林旅游的品牌?举办森林旅游节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招数。
2008年,浙江省开始举办森林旅游节。谁来办,浙江不搞“轮流制”。要想获得森林旅游节的举办权,首先需要各地政府主动申报,通过竞争机制,最终选定适合的举办地。
看准旅游节带来的品牌效应,各地的申报热情一年高过一年。原本1年1届的省级森林旅游节,扩展成1年多届,今年更是破纪录地举办4届。5年的时间,浙江省森林旅游节举办次数高达12次。
“只要参与争办,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快’起来,节会办的越多波及面就越广,全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热情才能‘热’起来”,廖利成说。
各地积极性如此之高,无非是想做大品牌。但是说到品牌,温州毫无疑问是浙江森林旅游最响亮的一个。
温州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以森林山水风光为特色的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4。
早于全省,2007年温州就已开始举办市级森林旅游节。从2009年开始,旅游节规格上升,温州连续4年举办了“国”字号的中国森林旅游节。
每举办一次旅游节,经济效益立竿见影。效果多明显,两个例子即可证明:
永嘉县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2006年门票收入19.5万元,2007年举办了首届温州森林旅游节后门票收入达到了113.3万元,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苍南县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过竞标成为第二届温州森林旅游节举办单位,旅游节举办3天,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相当于上一年全年的旅游人数。
为了进一步扩大森林旅游的知名度,温州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南京等地召开温州森林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和森林旅游推介会。2011年,在海南举办的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上,温州设立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展馆,反映十分明显。
近年来,温州把建设森林公园、加快森林旅游发展作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重要推手,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凡批准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即奖励50万元,省级森林公园奖励20万元。市交通部门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多个森林公园的通景公路。
自1990年温州市第一个森林公园批准建立至今,全市已先后建立了5个国家级、13个省级、8个市级森林公园。游客接待量从2006年198万人次增至2010年3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亿元增至12.57亿元,分别增长了92%和192.3%。
2010年,我国首个中国森林旅游示范区正式落户温州,借助区位、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温州将在森林旅游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为全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的试验成果。
都说浙江人做生意有一套,的确,森林资源的“绿色”正通过森林旅游的市场化进程,变成了“金色”的财富。
平衡:保护和开发
到底是保护重要还是开发重要?当很多地方还在纠结于此的时候,浙江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双赢的路子。“西溪模式”就是一个闻名国内外的样板。
在全国湿地公园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不算大,但却拥有了若干个第一: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第一个加入到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公园、第一个单独立法保护的湿地公园和第一个加入国家5A级景区的湿地公园。
众多第一让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林金昌显得尤为自豪。因为,今天这般光彩耀眼的西溪湿地早已找不到曾经“臭水一片”的痕迹。
2003年,杭州制定了20多个专项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开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2226户原住居民全部外迁,35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被运走;一部分生态环境较好、湿地特色显著的区域实行封闭保护,一部分开发成旅游景点;公园内保留了少量的农民房屋,小部分的建设也都采用绿色、环保型的材料。
更可贵的是,西溪湿地对每天接待游客总量进行了限制。并且,园内拒绝柴油、汽油等容易对水质造成污染的船只,只允许电瓶船和人工摇橹船通行,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的水质。
如今,西溪湿地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而是一个集保护、旅游和生态文明教育为一体的基地。
林金昌说:“西溪湿地没有过多的“人造色彩”,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然的湿地景观,目的就是要让走入湿地公园的游人真正地感受到自然生态的魅力,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失衡,但是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反而能实现更好的保护。西溪湿地公园寻找到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从2007年开始,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科学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开发森林资源,浙江省制定了省级森林旅游区质量评定管理办法和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针对森林旅游的特殊性,引入了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噪声控制、空气负离子含量、土壤质量、舒适旅游期各项生态环境及保护指标,来展示生态环境的价值,把环境的价值上升到资源的角度。目前,全省已有18家通过质量等级评定,其中4家达到五星级标准。
浙江森林旅游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有色彩,它标志着浙江的资源利用方式正向着可持续、低碳、环保的新方向转化,生态文明程度在逐步提升中。
推荐阅读:
安徽:郎溪林农大做林下增收文章
湖北竹溪:林农“蜜制”林下幸福生活
林业产业变“孤岛”为“群岛”
西安为古老河流增设水面和湿地 生态功能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