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要走生态工业新路
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容量大的粤北山区,注定要成为“双转移”战略的大赢家。
韶关在“双转移”中积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如围绕韶关钢铁集团,韶关引进了宏德热轧带钢、光达钢铁、正星汽车钢圈等10多家钢铁下游企业,在韶钢集团周围初步形成了钢铁产业集群。
令人振奋的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粤北山区并不是一味被动承接,而是通过科学规划,设立转入门槛,瞄准产业高端,既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开辟出一条生态工业的新路。
在梅州,占地7.26平方公里的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园区已经建成,赛翡蓝宝石等一批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项目纷至沓来。“不搞工业不行,乱搞工业也不行。”朱泽君说,梅州必须抢抓广东省大力实施“双转移”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集中区域优势办好环保型工业;产业转移园不是被动承接珠三角的低端产业转移,而是主动出击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
截至目前,全省3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有15个落户粤北山区。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粤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全省高出3.1个百分点。8月,国家工信部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根据目录,粤北五市将重点承接汽配、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并形成产业集群。
生态补偿提供绿色崛起保障
近年来,粤北山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突出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和社会事业,走出一条殊途同归的绿色崛起之路。
老工业基地韶关对冶炼厂、发电厂进行节能减排改造,以“绿色转型”为核心的百项工程正全面展开。
清远正在投资近20亿元改善城市水环境,曾有“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美誉的清远阳山县,更被规划成为广东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农村沼气、风力发电、农村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构建起具有山区特质的绿色产业体系。
河源拒绝了400多个污染项目,既保障了境内水质常年保持国家I类标准,也为广东汉能、中兴通讯、东江商贸物流城等高附加值项目腾挪出发展空间。
梅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和LED产业等新兴绿色产业……
在山区市“各显神通”的同时,一项从全省层面谋划空间开发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改革也在悄然推进之中。今年4月,《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正式出台,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进入实操阶段。
作为生态屏障,大部分粤北山区被定位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根据补偿办法,广东省级财政每年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市给予补偿和激励,以帮助生态功能区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无疑为谋求绿色崛起的粤北解除了后顾之忧。
一个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绿色梦想,将在粤北山区成为现实。
专家点评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粤北的优势在于“山”
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目标面前,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而“连绵的山”恰恰是粤北“换一种活法”,低成本地协调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所在。
首先,粤北的优势在于“后发”,可以吸取珠三角发展模式的经验。其次,粤北连绵的山地丘陵与良好的环境承载能力,使其可以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腹地。再次,与周边省市的山区相比,粤北的“山”是最贴近珠三角、最贴近南海岸线以及诸港口的,位于“扁平等腰三角形”顶端的粤北山区具有比粤东和粤西更好的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交通和地理条件。最后,粤北山区目前仍保留着较大规模和较大比重的农业、农村村落、自然林带以及尚未被严重污染的水系,在跨越式建设三次产业协调方面,可以做到“先规划、先保护、后建设”。
众人说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白国强:在粤北山区,要以绿色生态、环保健康为主题,吸引要素,集聚产业,实现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绿色崛起。
省委党校教授、省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蔡兵:粤北山区要生态优先,依托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乳源县副县长林军:生态补偿对我们生态功能区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加强了,绿色发展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广东鸿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鸿文:普通老百姓到梅州“客天下”转转,就能感受到绿色崛起的含义。搞生态,这里生态最好;搞旅游,这里旅游最好;搞文化,这里文化最好。
推荐阅读:
黑龙江大兴安岭:保卫林海 不教火魔犯兴安
山东:章丘牛一村盆栽蔬菜拓宽致富路
陕西蓝田白皮松 农户的“绿色银行”
湖南郴州:生态“高山菊”成就村民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