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山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崛起新路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津 梁尚龙 2012/11/15 12:58:4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阳山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断加快,进入了广东省山区五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强行列。经济加快发展,意味着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然而,走马阳山,江河依然清澈,山峦仍然葱茏,空气仍然清新,成为广东省西北部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7个百分点。
跨入了经济加速发展期,阳山为何还能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县长李欣透露,阳山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以保护生态来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来保护生态,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科学定位率先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
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的阳山,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与珠三角发达地区在经济上有明显差距,发展的要求和愿望尤为迫切。同时阳山生态公益林面积居全省首位,是广东省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是珠江水源水质保护的重要地区。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阳山最大的特色,是阳山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长远福祉,也昭示着一种科学跨越的后劲和潜力。发展与生态如何兼得?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品质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要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说,阳山最大的竞争优势在生态,所蓄积的最大后发能量也在生态。”
因此阳山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南融北拓”的“桥头堡”战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培育和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在不同场合,绿色发展被该县主要领导反复强调,绿色发展的思维一步步清晰:以“绿”为基促发展,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分区施策”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引进合适的工业项目,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全力构建基于山区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
阳山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步步把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编制了《阳山县生态发展规划(2010-2020)》,旨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根基、以特色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生态发展之路。《规划》的出台,是该县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宣言和指南,标志着阳山在清远市率先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生态战略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7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全省前列。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葱茏,常见植物有152科约683种,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最大一片绿洲”……
这是阳山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阳山把保护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实施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林带、城镇绿道网、公共绿地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让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
如今,阳山经济发展加快,而江河依然清澈,山峦仍然葱茏,空气仍然清新。2009年成为清远市首个获得“中国绿色名县”称号的县(市、区);2011年又获得“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目前,全县绿色通道线路绿化率达96.4%,主要江河水质达国家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全省前列。
对一个人来说,生态环境就是生存条件,水清、天蓝、树绿、气爽才能更好地“活下去”。阳山围绕建设“粤北山水宜居名城”的目标,突出城市山水特色,立足主城区“青山入城、绿水贯通”的空间特征和悠久的韩愈历史文化,强化自然山体、滨水岸线,优化人文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宜人程度,着力打造成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截至目前,县城公共绿地面积达365万平方米,覆盖率超35.3%。2011年,阳山获得 “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卫生县城”、“广东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
按照阳山“十二五”规划,阳山将围绕森林“双增”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城镇绿道网、公共绿地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大森林资源防控力度,增加森林面积28万亩,增加森林蓄积238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着力建设清远市和广东省西北部重要生态屏障。
推荐阅读:
青海:祁燕水培花卉创出一片新天地
昆明五华区733亩不毛之地变绿林
达州市五举措促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云南:低效林改造 让森林产生更大效益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