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纪实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白云飞 2012/11/26 15:05:50
水土保持与市场主体双赢发展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这是历史的记载。然而更为秀美的龙门西山,是近年来才出现的。
龙门西山森林公园2002年开始建设,依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水土保持与开发新路子,实现了跨越式的新发展,并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此外,园区还带动周围村庄近千人就业,实现经营销售收入超亿元。
“长期以来,水土保持依靠政府主导,生态绿化往往重栽不重管,植树造林陷入‘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怪圈,龙门西山植被稀疏。”第一批进驻龙门西山森林公园的洛阳开天辟地银杏仙庄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连伟,对开发前的景象记忆犹新。
2002年,为了建设生态宜居洛阳,市委、市政府发出了“绿化龙门西山,建设美好家园”的号召,将龙门山的近万亩山地流转给10多家有实力的公司经营,并采取“政府搭台,业主唱戏,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机制,以商业开发带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实现“以园养园”。
“把效益让给农民,把生态献给社会,把前期的投资风险和后期的经济效益留给公司。”范连伟道出了该模式的优势。
10年来,园区的10多家公司投入数亿元水保资金,除建成多种水保设施外,还种植各类林木230多万株。园中果林与生态林的科学配置,实现了三季花开、四季常青。园区每年还举办樱桃、鲜桃、葡萄、石榴、金柿等特色水果采摘节。
此外,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也给周围的失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机会。10年来,累计安排农民就业上千人,向农民支付地租和工资上亿元,成为我市“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典范。
如今,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良性循环的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已成为洛阳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闲赏花、采摘踏青的好去处。
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增添发展活力
洛浦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仅仅是我市开展水保工作的缩影。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发扬文化传承、增色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我市确立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标以来,我市在城市水保生态建设中,大量引入牡丹元素,着力打造牡丹花都。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10万亩,建成了10余个大型牡丹观赏园、100多处牡丹观赏区、40余公里长的道路牡丹观赏带,形成了牡丹与水保工作水乳交融的喜人局面。
依托文化传承,我市在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著名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形成了生态、产业、旅游“三效合一”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水保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近10年来,全市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投资达28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兴建基本农田241万亩,水保造林250万亩,营造经济林156万亩,修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0万多座,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收益大幅提升。
如今,车行洛阳,扑面而来的是绿意;漫步街头,映入眼帘的是鲜花。一条条绿意盎然、鲜花吐芳的道路,成了洛阳城的一道道风景线、文明线、生态线。而遍布城中的一个个公园、游园和绿地广场,芳草如茵,鸟语花香,宛如镶嵌在城中的绿色宝石。良好的生态,给洛阳带来了无穷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将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继续科学规划,加大力度,尊重历史文化,遵循市场规律,求实、求新、求效,不断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推荐阅读:
福建漳州:花卉业欲升级造龙头企业 花卉集散中心融资近亿
湖北森林防火:天大的事情 “人”字当头
陕西:挖掘“植物宝库” 建设“魅力宝鸡”
天津:蓟县邦均镇苗木花卉基地冬闲时节人不闲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