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兰:20年坚守披绿荒山
来源:山西晚报 2012/12/7 12:55:03
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001年,是余晓兰最难忘的一年,7月16日,她担水上山浇树时,不小心被脚下的小石子给绊倒,摔伤了腰椎,娘家人把她“抢”回云南治病。听到她受伤的消息,右玉县委县政府为她寄去了1000元慰问金,时任县委书记的赵向东更是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元寄过去,还打电话问候病情。“虽然自己吃了点苦,但他们却把我当亲人一样看待。”心存感激再加上放心不下自己的那些树,没等痊愈便偷偷回到右玉。
余晓兰告诉记者,2002年以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山西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绿化造林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参加党的十六大后,她对绿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干劲更足了,她扩大了植树造林的规模,把村子周边6000亩荒地全都承包下,还请了30多个乡亲来帮忙,“一年能给乡亲们多收入三四千,油盐酱醋就不用愁了”。2008年,她又成立了晓兰生态绿化公司,不仅养殖、种树,还进行小杂粮加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几年来,余晓兰免费为乡亲们提供优质苗木,为群众义务提供技术、修剪树苗,为山区小学捐款、捐物。
在她带动和帮助下,周边几个村子的20多户人家改变了荒山上不能种树的旧观念,走上了规模化绿化治理荒山的道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干部群众,右玉县的绿色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今,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53%,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水土流失、风沙肆虐得到极大改观,生态旅游迅速崛起。
余晓兰说她一辈子最忘不了的就是一刮风黄土漫天的情形: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只能见到昏黄的太阳,经常半下午就刮起了狂风,屋里暗得还得点灯。出门走一趟,连嘴里都会吹进沙土,简直不可想象。“看着周边的荒山荒沟都绿了起来,心里很充实。如今咱右玉,山是绿的天是蓝的,出门吸口气都让人舒服。”余晓兰笑着说道。
离开南崔家窑村的路上,记者路遇两位与余晓兰并不相识的老大爷,说起余晓兰,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余晓兰植树造林把山头搞得挺好,一个妈家是云南的姑娘,来咱这右玉不容易啊。”
今年11月,余晓兰作为党代表参加了十八大,她告诉记者,当听到十八大报告讲到“美丽中国”时,心中非常地高兴,“就好像是在讲给我听的,20年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栽树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很大好处,造林绿化这条路越走越对。”“明年开春就马上行动,大干一场,依托绿化的荒山荒沟开办一家生态庄园。不仅山要绿起来,人也要富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才是造林绿化的最终目标。再过五年这里将有一个大的变样。”记者 王小强
【亲人眼中的ta】
“六岁开始,就得每天帮妈妈煮猪食、看树苗,别的孩子都在外头玩耍,我还得在家干活,那时真的很恨妈妈。现在,我为妈妈感到骄傲自豪,她2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妈妈常说,这辈子就苦了我,但我能理解妈妈。”
——余晓兰的女儿善文秀
【微博问答】
赵亓小雨:一路走过来靠的是什么信念?
余晓兰:种树是一种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有了这个希望,坚持下来就是胜利,有时候实在熬不住了,就想想前前后后,告诉自己,放弃了以前的苦就白受了。
【他人评说】
“非常佩服余晓兰,作为一个外来媳妇,她有开拓精神。1992年,当别人都不敢承包荒山时,她能够一下子承包4000多亩,不简单;她还特别能吃苦,又有经营意识,把植树造林给盘活了。”
——右玉县宣传部干事王日荣
推荐阅读:
鹦哥岭青年团队:相约美丽中国的希望之钥
中青年书法名家苏州“对话园林”解读古典园林
李红民:3年时间 投资超千万绿化荒山近7000亩
徐广艳:未雨绸缪方能一路向前
编辑: 三叶草